通訊員 肖昌尉
近日,紫陽高新區新引進的年產1000萬套太陽能燈具及戶外儲能產品項目正加緊推進生產廠房裝修,預計年底投入試生產。這一鋰離子電池下游應用項目的順利落地,標志著紫陽高新區飛地園區已基本形成新能源產業“園中園”集聚發展格局。
新能源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近年來,紫陽高新區搶抓全省低碳近零碳試點示范建設機遇,瞄準鋰離子電池生產這一全市產業空白,精準對接、叩門招商。2024年5月,年產1300萬支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研發生產項目與日產10萬Ah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項目同時落地紫陽高新區飛地園區,實現我市鋰離子電池業態“零”的突破。

紫陽高新區率先引進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落地紫陽縣飛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了該業態在全市“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已落地投產3家新能源電池生產企業,1家該產業鏈下游關聯企業廠房正在進行裝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產業“園中園”集聚發展格局。圖為第一批入駐企業陜西優鋰聚芯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肖昌尉 攝
項目落地后,紫陽高新區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幫扶機制,從項目審批、要素保障到生產運營,全過程跟蹤、全方位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兩家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我們還在裝修階段,高新區就主動對接人社部門幫我們招工;職工住宿、用餐等保障工作比我們考慮得還周到。在這里投資很有安全感,我們將引薦更多同類企業來紫陽投資,抱團發展。”已投產的陜西博盛海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謝猛對紫陽高新區的服務保障深有感觸。在他的積極引薦下,今年3月,智能穿戴及異形數碼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成功引進,現已正式投產,進一步豐富了高新區電池產品門類。
依托首批入駐電池企業的信息資源和口碑推薦,紫陽高新區在新能源產業鏈延伸上實現新突破。今年9月,通過落地企業的牽線搭橋,年產1000萬套太陽能燈具及戶外儲能產品項目落戶該區。
該項目作為鋰離子電池應用場景的下游配套產業,不僅可與園區現有3家電池企業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協同,直接消化本地電池產能,更能延伸產業價值鏈條,實現“電池生產—儲能應用—終端產品”的閉環,推動園區新能源產業從單一項目向集群化發展跨越。
目前,太陽能燈具及戶外儲能產品項目廠房裝修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預計年底投入試生產。產品將廣泛應用于市政工程、鄉村照明、商業地產配套等場景,高度契合當前綠色能源轉型需求。已投產的3家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運行逐步穩定,產品涵蓋消費電子電池、儲能電池、智能穿戴專用電池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紫陽高新區持續發力,廣泛對接鋰離子電池鏈上相關產業,其中電子有聲書項目正在積極洽談,有望近期落地。隨著上下游項目群的不斷壯大,園區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新能源產業“園中園”集聚發展格局,為紫陽高新區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紫陽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園中園’已初見雛形。我們將圍繞這一產業定位,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深化‘四個一’幫扶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聚焦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和細分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著力引進電池材料、新能源裝備等配套項目,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延伸。”站在產業集聚發展的新起點,紫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鄧小軍對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