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青波
初冬的秦巴大地,到處是一片奮進的景象。在漢陰縣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工廠里,數百臺機器高速運轉,百余名工人在流水線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現在在社區工廠上班,照顧了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掙三四千元。”曾經常年在外奔波的繆歡,如今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今年以來,我市緊扣穩企擴崗、技能培訓、精準幫扶、優化服務等環節,聚力打好穩就業促增收硬仗,推動就業形勢持續向好,群眾增收基礎不斷夯實。
截至目前,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0822人,進度居全省前列;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7個百分點,38.8萬名脫貧勞動力實現穩定務工,為建設幸福安康筑牢了堅實的民生根基。
產業筑基,群眾家門口端穩“飯碗”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定就業才能托舉百姓的幸福生活。
“過去在外打工,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現在在社區工廠上班,每天能給孩子做早飯,月底還有工資拿。”漢陰縣蒲溪鎮的李篤琴一邊給毛絨玩具充棉,一邊笑著說。
今年,在漢陰縣“家長返鄉舒心就業 陪伴兒童安心學業”行動號召下,李篤琴回到家鄉,在人社部門幫助下進入安康偉高玩具制造有限公司工作。從家到工廠,走路只需四五分鐘,真正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
漢陰縣人社局聯合教體局等部門,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外出務工人員信息庫”“企業用工需求庫”,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實名登記,動態掌握全縣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長技能特長及縣內企業崗位缺口,借助“數字人社”平臺精準匹配人崗需求,及時推送適合的崗位,有效破解“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困境。
李篤琴的轉變,是我市以產業促就業的生動縮影。我市牢牢把握“產業興則就業穩”的核心,把新社區工廠作為就近就業的主陣地,推行“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發展模式,推動毛絨玩具、織襪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提質升級。
長嶺誠信路社區是漢濱區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為幫助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社區先后招引4家工廠,提供1300多個崗位。其中,僅新德潤玩具企業就吸納770余人就業,員工年均收入達3.6萬元。目前,全市正常經營的新社區工廠1015家,吸納本地就業4.1萬人。
在壯大社區工廠的同時,我市精準布局特色產業,將就業崗位嵌入產業鏈條。平利縣聚焦毛絨玩具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產業矩陣越做越大,其中福祥盛通玩具公司的歐洲訂單已排到年底;紫陽縣深耕修腳足浴產業,建成就業創業示范園,累計培訓學員4.5萬余人,修腳師月平均工資超過6500元,“紫陽修腳師”成為全國知名勞務品牌;漢濱區圍繞康養文旅需求,培育“安康家政嫂”“安康美廚”等品牌,帶動1萬余人從事家政服務,行業產值達5億元。
全市圍繞“一縣多品”打造特色勞務品牌,建立“黨政主導+龍頭帶動+基地培訓+定向就業”模式,培育5大類16個勞務品牌,累計開展勞務品牌技能培訓18.3萬人次,帶動創業就業32.3萬人,勞動者就業質量與增收能力顯著提升。
政策賦能, 精準滴灌激活內生動力
“我們向人社部門反映了資金困難后,僅一周時間,3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就到位了,解了燃眉之急。”位于白河縣的安康婭美泰織襪廠負責人周先明感慨道。該廠租用標準化廠房1200余平方米,引進全自動織襪機60臺,投產后為當地群眾提供60余個就業崗位。
在安康,像婭美泰這樣受益于政策紅利的企業還有很多。
今年以來,我市以精準落實政策為核心,充分釋放就業資金、社保降費、穩崗擴崗等政策紅利,打出穩就業政策“組合拳”,既為企業松綁減負,又為求職者鋪路搭橋。
在惠企紓困方面,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投放力度,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發放9.2億元,階段性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4982.2萬元,有效緩解企業壓力。加大就業補貼資金兌現力度,推行“直補快辦”模式,實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發放就業補貼1.65億元,實現惠企利民政策精準直達。
針對重點群體,幫扶更顯溫度。在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上,實施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在安康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驛站,通過大學生就業驛站開展“人社服務進校園”活動47場次,服務8915人次,組織畢業學年高校畢業生開展政府補貼性創業培訓450人次。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難畢業生實行“一人一策”,發放求職創業補貼197.3萬元,20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聯系率、“1131”服務率均達100%。
針對農村勞動力與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同樣充滿人情味。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外出務工人員信息庫”“企業用工需求庫”,通過“數字人社”平臺精準匹配人崗。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2萬人次,涵蓋電工、養老護理員等9個工種。對零就業家庭實行動態清零,撥付困難群眾救助資金11.5億元,保障23.4萬名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服務提質, 暢通就業“最后一公里”
“真沒想到,現在參加就業見習這么方便!”家住安康高新區的阮小龍是2024屆大學畢業生,想通過就業見習鍛煉提升自己,在咨詢人社部門后,很快進入一家市級單位見習。
為提升就業服務效能,我市構建起“線上+線下”“市+縣+鎮+村”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線上打造“直播帶崗”品牌,比如安康環博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通過老師直播、學員轉介、政府號召,今年已招收2751人免費開展培訓,培訓后就業率超80%;同時,線下加密組織“小而美、專而精”招聘活動,累計開展公共就業專項活動490場次,歸集就業崗位21.5萬個,達成就業意向2.6萬人。
服務陣地不斷延伸,讓每個求職者都能感受到便捷和溫暖。全市建成零工市場22個,家門口就業服務驛站53個,配備專職服務人員88人,日均服務求職者500余人。這些站點不僅提供崗位推薦,還同步開展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勞動維權等一站式服務,讓靈活就業群體“找活有門路、干活有保障”。
不僅如此,我市還持續提升專業服務能力,為促就業賦能加力。組建116人的市級創業指導專家團隊,為就業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組織公共就業服務專項競賽和職業指導能力培訓班,提升工作人員專業素養。針對重點產業鏈人才需求,發布《安康市重點產業鏈急需緊缺崗位人才需求目錄》,收錄161種崗位、2369名急需緊缺人才,推動培訓與需求同頻共振。
在旬陽市職業培訓學校,通過訂單培訓,1500余名學員實現精準就業;在平利福祥盛通玩具廠,周德勝夫婦每月能拿7000余元工資,幸福寫在臉上;在遠元足浴店里,“紫陽修腳師”憑借精湛技藝贏得客戶認可,收入節節攀升……
從社區工廠的機器轟鳴到勞務品牌的遍地開花,從政策紅利的精準滴灌到就業服務的貼心周到,我市正以系統思維向穩就業促增收發力,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