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姚澤喜
“多虧組織部協調,小區黨支部陣地難題很快解決了!”嵐皋縣城關鎮羅景坪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吉普感慨不已。此前,龍城御景小區因無合適場地,黨支部成立計劃一度停滯,嵐皋縣委組織部聯合城關鎮黨委,實地協調后僅用1天敲定選址。
這正是嵐皋縣以黨建引領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生動寫照。面對社區統籌力度不夠、權責有限、資源單一等現象,嵐皋縣突出黨建引領紅色引擎,以建強一線治理隊伍為抓手,通過推動部門資源下沉、構建精細網格體系、凝聚社會協同力量,不僅精準紓解基層堵點,更激活了基層治理“末梢神經”,走出了一條資源整合、服務精準、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資源下沉解難題
“現在天冷不愿做飯,社區餐廳飯菜味道好、價格低,又干凈衛生,我每天兩餐都在這兒吃!”60多歲的王芬桂和老伴坐在城關鎮號房灣社區餐廳里,對助餐服務贊不絕口。
嵐皋縣民政局是號房灣社區“報到”部門之一,充分結合自身職責職能,聚焦老年人這類重點服務對象,對接引入企業餐飲團隊,聯合財政局改造閑置公房作為社區餐廳,順利完成這項便民舉措落地。目前,全縣建成標準化助餐點5個,老人對助餐服務滿意度達98.8%。
針對社區黨組織事多力弱、責重言輕的問題,嵐皋縣嚴格落實“組織同建、陣地同管、要事同辦、環境同治、效果同評”五同工作機制,推動城區95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1223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聚焦社區“看得見卻辦不了”、報到單位“辦得了卻看不見”的供需錯位,創新推行“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單聯動機制,精準匹配服務,推動資源下沉解難題。
近兩年,嵐皋縣累計完成清單事項468件,支援社區經費160萬元,協調落實小項目23個共計300余萬元。伴隨著黨組織、黨員干部下沉報到,一件件群眾的急難愁盼相繼得到化解。
網格管理達一線
“小張,你說的話我聽進去了,以后我會注意鄰里關系的。”11月2日,嵐皋縣城關鎮興嵐花園小區的董阿婆,握著網格黨支部網格員張天琴的手說。
董阿婆和葛嬸這對因瑣事反目的“老冤家”,在張天琴的耐心調解下重歸于好,成為網格治理的鮮活注腳。“興嵐花園小區位于城區菜市場附近,因人員流動密集、功能屬性交織,矛盾糾紛呈現高頻多發特點,網格黨支部的建立,有效補充了基層治理力量,為化解群眾矛盾提供了精準抓手。”長期在網格黨支部做群眾工作的張天琴介紹。
為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嵐皋縣按“就近管理、就近活動、就近聯系”原則,建立24個網格黨支部,明確抓黨員隊伍、管網格員、協調代辦服務等8項核心職責,統籌綜治信訪等部門網格化資源,推行“多網合一”“一人多責、一網多能”管理模式。網格黨支部成員與網格員化身群眾“貼心人”,直達一線調解糾紛、維修家電、代辦事務隨叫隨到,用“小服務”換“大滿意”。
目前,網格黨支部召開院落會300余場次,為民辦實事100余件,排查化解安全隱患190個,調處矛盾糾紛300余起,關愛“三類兒童”1275名,開展健康問診等活動100余次。
多方協同融合力
“我承諾:免費為困難群眾洗衣,誠信服務居民!”在號房灣社區“愛心坊”啟動儀式上,愛心商鋪代表王娟的承諾贏得陣陣掌聲。作為小跑腿志愿服務隊成員,她的表態正是嵐皋縣凝聚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縮影。
聚焦基層治理“多元參與”,號房灣社區以黨建引領,探索建立“愛心坊”平臺,通過下設二手坊、便民攤位、老年人餐廳三大服務載體,并配套“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激勵機制,精準串聯社工、志愿者、工商業主、小區住戶四類主體,形成“需求互補、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治理合力,有效推動多元力量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融入”,切實提升了小區治理實效性。
近年來,嵐皋縣聚焦基層治理,推動社區黨組織牽頭培育社會組織,以“組織化”引導居民自治,動員工商業主、退休人員等群體,按職業、特長、興趣組建愛心義剪等32個社區社會組織,每年開展志愿服務100余次。同時,深挖退休黨員干部資源,推動老干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陣地共建、活動聯辦,各老干黨支部以群眾性文體活動為突破口助力和諧社區建設,每年自編自演節目到鎮村演出30余場次,累計吸納2000余名群眾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