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友松 鐘自坤
“成支書,我家突然斷電了,能來看看嗎?”傍晚時分,漢陰縣平梁鎮長壩村張大爺打電話給村黨支部書記成紅高。不到10分鐘,成紅高匆匆趕來,熟練地換上新保險絲,合上電閘,屋里瞬間亮了。張大爺豎起大拇指,笑得合不攏嘴。
這樣的暖心場景,如今在漢陰縣160個村和社區頻繁上演,從柴米油鹽的民生小事到養老醫療的關鍵難題,他們正以實際行動傳遞著民生關懷。
服務提質 基層治理更溫情
10月9日一大早,漢陽鎮天池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懷民就帶著2名村干部,扛著量好的窗紗、拎著工具箱往村安置點趕。這里住著8戶群眾,都是年老體弱的留守老人,兒女常年在外務工,換窗紗、修水電這些“小麻煩”,對他們來說是個“大難題”。
“紗窗給你換了個新的。我看你廚房那個水龍頭還在滴水,就順手給修了。”王懷民一邊收拾著工具,一邊笑著對村民王偕友說。“現在家里有啥問題,找村里準沒錯!”這話不光是大伙兒的共識,更是實打實的信任。
“余叔,最近身體怎么樣?家里水電都正常吧?”觀音河鎮包戶干部陳虎帶著“八必看、馬上辦”工作清單敲開留守老人余樂金的家門。翻開走訪記錄本,房屋安全、醫療報銷、農產品銷售等事項被逐一標注解決進度,這樣的場景在全縣各村(社區)已成常態。
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卻是群眾的“頭等大事”,全縣黨員干部正用一樁樁、一件件實事小事,溫暖每個人的心。
養老服務 夕陽生活更美好
“在這里每天能下棋、練太極,飯菜送到嘴邊,比家里還舒坦!”城關鎮月南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內,76歲的黃福林正和老伙計們下棋。作為全縣首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總投資260萬元,建筑面積2857平方米,劃分托養護理、健康管理等八大功能區,日均服務老人100余人次。
該中心的建立,不僅填補了該縣居家上門養老服務的空白,更與社區養老形成有益互補,覆蓋鳳臺、新城、城東3個社區28個小區3800余名老年人。該中心除提供全托、日托、文體娛樂、保健康復等集中服務外,還同步提供助餐、助潔等“六助”上門服務,讓老年人“幸福頤養”的愿景在家門口落地。
此外,該縣民政部門還聯合縣醫院、中醫院,建立醫養結合機制,為老人提供日常巡診、康復訓練服務,并建立專屬健康檔案,目前已有80余名老人享受免費體檢,筑牢老年健康防線。
醫療下沉 生命通道更暢通
“以前去縣城透析,凌晨4點就得起床趕車,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做,太方便了!”漩渦鎮患者柯滕騰在鎮中心衛生院血透室做完治療,臉上露出輕松的笑容。這個投資241萬元的血透室,配備10個血液透析機位,覆蓋南部山區漩渦鎮、漢陽鎮和毗鄰的紫陽縣漢王鎮4.6萬余人,讓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我們協調縣人民醫院派駐高年資醫生、護士長期在該院開展血透專業服務,還開通了綠色轉診通道。”該縣衛健局局長李恒介紹,該血透室運營2年來,已完成透析3800余人次,患者單程就醫時間從3小時縮至30分鐘,每位透析患者平均每年節省生活開支1萬元左右,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新換的窗紗里透著舒心,養老中心的熱飯裹著暖心,血透室的儀器連著安心。漢陰縣始終把群眾急難愁盼記在心上、抓在手上,群眾盼什么,就著力辦什么,以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暖心事,讓“群眾盼”與“干部為”精準對接,讓民生溫度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