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珊 儲松峰
漢江碧波繞鎮而過,汝河、洞河在此相擁,紫陽縣洞河鎮因三河交匯而愈顯溫潤。這水的包容,不僅滋養了土地,更融入了治理智慧,孕育出以“和”為魂的鄉村治理新圖景。
作為紫陽縣東大門,洞河鎮不僅是“漢調二黃”的發源地,更是縣域鄉村治理的先行探索者。近年來,該鎮緊扣平安建設核心目標,以“群眾少跑腿、服務更暖心”為出發點,將“一門進出、最多跑一趟”作為治理突破口,同步深耕“三和議事廳”特色品牌,聯動漢濱區大竹園鎮、嵐皋縣大道河鎮、堰門鎮,共同打造“三縣四鎮”區域共治新格局,走出一條具有“水韻洞河”鮮明辨識度的鄉村善治之路。
“一門進出”優服務,閉環辦理暖民心
“以前反映宅基地糾紛問題,跑了村上跑鎮上,找完這間辦公室再找那個站所,來回跑兩三趟還沒眉目。現在到鎮綜治中心反映問題‘一門進出’,拿張《受理告知單》,3天就有干部上門核查,真是省了大心!”近日,剛辦完手續的洞河鎮二臺子社區居民李大爺,對綜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務窗口”連連點贊。這一從“多頭跑”到“一站辦”的轉變,正是洞河鎮聚焦群眾需求、優化治理流程的生動縮影。
地處三縣交界的洞河鎮,群眾訴求涵蓋矛盾調解、民生服務、政策咨詢等多個領域,過去“部門分散、流程不清”的問題,讓不少群眾“跑斷腿、磨破嘴”。為破解這一治理痛點,鎮黨委、政府將綜治中心打造成受理群眾訴求的“總樞紐”,整合信訪、司法等部門力量,實行“一窗受理、分類辦理”機制——群眾的問題訴求,只需到綜治中心登記,工作人員會根據訴求類型現場研判,出具載明“責任單位、辦理時限、反饋方式”的《受理告知單》,實現“訴求一口清、受理一站式”。
“群眾的事,不能等、不能拖,必須有明確的時間表。”洞河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江東介紹,該鎮創新推出“紅黃藍”三色處置機制,按訴求復雜程度精準派單、閉環管理。
為確保“事事有回音”,該鎮還依托“紫陽縣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對群眾反映的訴求進行實時跟蹤,辦結后1個工作日內電話回訪。今年以來,鎮綜治中心共受理群眾訴求76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最多跑一趟”真正從口號變為現實。
在“一門受理”的基礎上,洞河鎮更將服務延伸到“家門口”,以“三和議事廳”打造基層矛盾化解“微陣地”。走進洞河鎮“三和議事廳”,墻上“人和凝共識、家和筑根基、事和破癥結”的標語格外醒目,村民與“和事佬”圍坐一桌,用“鄉音拉家常、鄉情解隔閡”。
今年6月,集鎮商戶與村民因搶占擺攤位置爭執,“和事佬”老吳先聊“都是洞河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情,再講集鎮管理政策,當天就達成“劃線經營、輪流擺攤”共識;而涉及跨村的林地糾紛,則由議事廳收集情況后對接鎮綜治中心,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治理閉環。截至目前,全鎮52件重點矛盾糾紛中,38件由網格員及“和事佬”在“三和議事廳”當場化解,14件通過議事廳對接綜治中心閉環解決,真正實現“矛盾發在鄉里、解在鄉里”。
“四鎮聯動”破壁壘,區域共治護平安
“多虧兩鎮干部聯合調解,我這渡船停靠的事總算解決了!”近日,洞河鎮洞河村村民明師傅的感慨,道出了 “三縣四鎮”區域共治的實效。此前,他的渡船因生產生活需要,航線涉及嵐皋縣大道河鎮水域,兩地村民對停靠點爭執不下,洞河鎮與大道河鎮干部聯合座談,結合規定與需求定方案,化解了跨區糾紛。
作為紫陽、漢濱、嵐皋三縣交界地,洞河鎮與漢濱區大竹園鎮、嵐皋縣大道河鎮及堰門鎮山水相連,共享漢江水域、跨鎮公路,過去因行政壁壘,跨區漁業糾紛、水域管理、治安防控等問題頻發,洞河村民在大道河務工遇糾紛,大竹園商戶到洞河集鎮經營遇矛盾分歧,群眾常因“看得見管不著”“多頭跑”抱怨。今年4月,四鎮主要領導及相關站所辦負責人齊聚洞河,細化并續簽《“三縣四鎮”平安建設區域共建共治協議》,從制度上打破壁壘,構建“信息共享、矛盾聯調、治安聯防、應急聯動”的共治格局。
“跨區問題,關鍵在‘聯’不在‘分’。”洞河鎮黨委書記唐帥表示,四鎮明確“屬地牽頭、聯合處置”原則:跨區矛盾由先接到訴求的鎮牽頭,同步聯系涉事鎮共同調解;應急事件實行“首接負責、協同響應”,如汛期河堤巡查、山林火情處置,首接鎮先啟動預案,其他鎮立即派人力物力支援。
為讓聯動更高效,四鎮搭建“線上+線下”雙聯動平臺。線上,由平安法治辦、派出所、應急管理站等組建工作群,實時共享可疑人員信息、安全隱患線索。今年4月,大道河鎮網格員發現一名流浪人員,通過群內發送照片、描述特征,很快核實為洞河鎮居民,兩地聯動當天將其接回,并協調解決其家庭矛盾。截至目前,工作群已共享信息30余條,聯合處置走失人員、違規捕撈等問題6起。
線下“聯巡邏”讓治安防控更嚴密,節假日及重大活動期間,四鎮民警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組成聯合巡邏隊,沿漢江、跨鎮公路等排查隱患、勸阻違規捕撈。今年端午節,巡邏隊在交界河段制止2名群眾違規捕魚,消除執法爭議。數據顯示,聯合巡邏后,四鎮跨區違法犯罪發生率同比均有所下降,群眾安全感提升。
區域共治的核心是服務群眾,四鎮不僅聚焦“平安”,更著眼“民生”,聯合推出多項便民舉措。在漢江流域保護中,四鎮同步開展“禁漁禁捕”宣傳、垃圾清理行動,共同守護一江清水。在今年的文旅活動中,四鎮聯合舉辦民歌交流展演等,通過資源共享及活動互動增進情感認同。“現在不管是辦事、還是趕場,感覺四鎮像一家人,特別方便。”經常到洞河集鎮購物的大道河鎮村民劉女士說。
隊伍提能強基礎,機制兜底固根基
“調解5起矛盾,拿到1200元獎補,既幫鄉親解了難,自己也有收獲,這活兒干得值!”10月中旬,洞河鎮紅巖村“和事佬”周師傅拿著剛到賬的補貼,向同村網格員魏世國分享喜悅。如今在洞河鎮,像周師傅這樣主動參與治理的群眾越來越多,這背后,是該鎮通過“建隊伍、定機制”,為鄉村治理注入的長效動能。
今年以來,洞河鎮聚焦基層治理“誰來干、怎么干、干得好有激勵”的核心問題,從隊伍建設和機制保障兩端發力,讓治理力量“沉下去”、治理效能“提上來”。在隊伍組建上,該鎮精選83名村組干部、黨員、公益性崗位人員組成網格員隊伍,明確“每日巡查、每周上報”職責,負責收集訴求、排查隱患;同時篩選69名有威望、懂政策的村民擔任“和事佬”,按“老干部和事佬解舊賬、村望和事佬化摩擦、專干和事佬答政策”分類分工,形成“網格員找問題、和事佬解矛盾”的聯動模式。
“光有人干還不夠,得讓大家有干勁、有保障。”鎮平安法治辦主任羅超介紹,該鎮擬定“分級獎補”政策,對網格員按排查矛盾等級發放獎勵,上報一般矛盾(藍色)每件50元、復雜矛盾(黃色)每件100元、重大矛盾(紅色)每件200元;“和事佬”則按調解難度領補貼,簡易糾紛每件100元、一般糾紛每件200元、復雜糾紛每件300元至500元,獎補資金公示后直接兌現到個人賬戶。同時,每年評選“優秀和事佬”,給予物質獎勵和榮譽表彰,讓“和事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今年全鎮已發放“以案獎補”資金5000余元,激勵更多群眾主動參與到矛盾調解中來。
除了物質激勵,該鎮還通過“培訓+考核”提升隊伍能力、壓實工作責任。每季度組織1次網格員、“和事佬”專題培訓,內容涵蓋矛盾識別、政策解讀、應急處置等,今年已開展3場培訓。同時建立“季度調度、半年評估、年度考核”機制,將治理成效與鎮、村干部績效考核掛鉤,對工作突出的站所和個人予以表彰,對落實不力的進行談話。結合鎮情實際,該鎮還梳理形成《洞河鎮鄉村治理工作規范》,明確“一門進出”“三色處置”等流程標準,避免“人走政息”。
隊伍強、機制實,帶來的是治理效能的顯著提升。目前,洞河鎮網格員提前發現矛盾線索占比超80%,“和事佬”現場化解糾紛率達73%,基層治理響應速度較去年大幅提升,群眾對治理工作的認可度持續提高。“現在鎮上有人管事、有機制辦事,咱們過日子更安心了。”二臺子社區居民陳大媽的話,道出了當地群眾的真實感受。
如今的洞河鎮,漢江碧波蕩漾,集鎮秩序井然,群眾笑容燦爛,這幅“平安、和諧、宜居”的畫卷,正是該鎮以平安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從“一站辦理”的便民微光,到“四鎮共治”的協同格局,從“隊伍提能”的硬核支撐,到“獎補激勵”的長效保障,洞河鎮正以治理的“溫度”與“力度”,讓平安幸福的根基深扎于三河之畔,為縣域鄉村治理現代化書寫著生動的“洞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