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琛
今年以來,白河縣以推廣“陜農經”平臺運用為抓手,聚焦重點工作精心部署,全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數字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效能與透明度,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一盤棋”統籌謀劃
白河縣通過跨部門協同機制強化頂層設計,成立專項工作組統籌推進“三資”管理,制定整治方案并聯合金融機構開展專項行動精準糾治問題,強化監督管理,形成了統籌協調、合力推動的工作格局。
牽頭抓總,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縣級工作專班,該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聯合白河農商銀行、財政、審計、紀檢等多部門參與,開展“三資”專項督察,堅持“實事求是、不重不漏”的工作標準,實行“月調度+月通報+月整改”機制,全面精準部署落實各項工作,加強與各部門的工作協同,確保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 白河縣西營鎮蔓營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立足山水底色,發展鄉村旅游。
通力協作,明確責任分工。成立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定期調度、分析研判、推動落實,堅持“縣統籌、鎮主抓、村主體”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與職責分工,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時間表,建立健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架構,構建完善縣鎮村三級集體經濟組織和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工作運行機制,壓實責任,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精準發力,推進專項整治。制定印發了《關于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工作的實施方案》,組織各鄉鎮對“三資”監管進行自查自糾,聯合陜西農信白河農商銀行到各鎮現場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集中專項整治百日攻堅行動,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圍繞“清產核資”“三資”經營、收益分紅、經濟合同整改等關鍵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業務督導,精準有效糾治問題。
“一體化”齊抓共管
白河縣以數字化監管為核心全面加強對村集體“三資”的監督,推動村級“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從“管長遠”構建長效監督機制,強化科技賦能監管,筑牢集體資產防線,確保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強化信息化建設,提升管理效能。全面推廣省、市、縣、鎮、村五級“陜農經”信息化管理平臺,推動使用集體資產、集體合同和銀農直聯等功能,將全縣各村、組“三資”全部納入平臺進行信息化管理。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賬務實行電算化管理,實現省、市、縣、鎮、村資產數據融通,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集體成員、集體資產等相關制度,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 西營鎮柳樹村脫貧戶在白河縣華源畜牧現代農業園區務工。
完善管理機制,堵塞制度漏洞。建立健全動態利益聯結、資產經營管理、責任考核、收益分配和風險防范機制,堵塞制度機制漏洞,防止社會投資主體下鄉與村、與民爭利,推動村集體經濟規范化發展。2024年,該縣113個村集體收益均超10萬元,其中14個村達50萬元以上。完善的管理機制,為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廣大農民群眾利益,促進白河“清廉村居”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
深化專項整治,凈化發展環境。嚴格落實提級審查制度,組織縣司法、審計、發改、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等部門開展聯合審查,聯合農商銀行推行代記賬業務規范化,通過系統自動審批支付流程,確保資金使用透明可追溯,防范挪用風險。結合“叫應幫解”社會治理機制,整合“信、訪、網、電、微”監督渠道,拓寬群眾訴求表達與問題反饋途徑。聯合農業農村局、農商銀行等成立專班,開展“三資監管突出問題百日攻堅行動”,現場督導整改不規范合同,清收問題合同欠款331萬元,立案查處22起違紀問題。通過專項整治,有效凈化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環境。
“一條鏈”精準施策
白河縣通過培育多種特色產業,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要素保障和機制創新等多方面發力,重點打造“茶旅產業示范帶、綜合產業示范帶”等涵蓋多個領域的“一條鏈”產業發展模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推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 茅坪鎮茅坪社區大力發展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特色產業,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增收。
培育特色產業,激發市場活力。白河縣將木瓜產業作為特色農業的核心,制定了《白河縣木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修訂了《白河縣木瓜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圍繞木瓜產業鏈群建成以木瓜白酒、果酒、飲品、食品、化妝品等產品為主的木瓜精加工產業鏈。按照擴大森林資源、主攻經濟林業、實現興林富民的發展思路,以項目為依托,以園區建設、產品研發、品牌培育為引領,全力推進木瓜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區域聯動,實現資源共享。白河縣探索推行“一個中心、兩方指導、三層圈子”的財政扶持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即: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中心,縣鎮兩級經濟合作社提供指導,形成村域集體經濟發展圈、鎮域集體經濟發展圈、縣域集體經濟發展圈模式。通過該模式,實現了財政扶持資金跨村、跨鎮投入,財政扶持資金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和高效利用。

△ 天寶園區“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讓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
精準分類施策,盤活閑置資源。針對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資金不足或閑置等問題,白河縣通過全面摸清家底,立足資源條件、產業優勢,精準分類施策,盤活閑置土地、房屋等資源,著力拓展延伸“用地菜單”服務工作鏈條,對各類可利用建設用地統一詳盡歸集、按需精準供給,引入社會投資主體進行開發利用,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變,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一攬子”提升造血功能
白河縣深化“黨建+金融”服務模式,以政銀合作為“金鑰匙”,依托122個“鄉村金融超市”織密服務網絡,打出“一攬子”金融服務組合拳,創新推出“集體經濟貸”“市場主體貸”“鄉土人才貸”等信貸產品……將創新信貸與優惠政策化作汩汩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農村集體產業,破解資金瓶頸,增強內生動力。

△ “鄉村金融超市”推出“茶葉貸”助力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
強化黨建引領,打造金融服務平臺。白河縣創新開展“黨建引領·金融先鋒”行動,組織農村基層黨支部領辦“鄉村金融超市”,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創新產品供給和服務模式,營造了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推動農村信貸投放更加精準、普惠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鄉村信用治理更加有效,為廣大農戶和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為產業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深化政銀合作,破解融資難題。白河縣農業農村局聯合陜西農信白河農商銀行深入開展“黨建+金融”模式,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信貸授信、抵押和擔保機制。同時,在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122個金融工作站,在村(社區)人口相對集中區域設立137個金融便民服務站,對36個村(社區)遠教扶貧電商站點提供低利率信貸支持,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經營等方面的資金支持,滿足多元化產業發展需求。

△ 白河木瓜已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金瓜”。
優化金融服務,提升造血功能。通過深化政銀合作,白河縣不僅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還通過優化金融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等措施,構建全鏈條風險防范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截至目前,陜西農信白河農商銀行已向65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貸款3655萬元,有效助推了村集體產業項目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