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高小軍 王聰
秦嶺深處,藥香彌漫。近年來,鎮坪縣華坪鎮尖山坪村以“黨建為魂、產業為基、民生為本”為總遵循,錨定鄉村振興宏偉藍圖,從昔日“軟弱渙散、產業薄弱”的后進村,躍升為“一類示范、富裕文明”的標桿村,先后榮獲人才、文化、生態振興紅旗標兵村等多項殊榮,入選陜西省首批“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點,在秦巴大地繪就出“黨建紅、產業興、集體強、鄉村美、民心齊”的壯麗圖景。
筑強紅色堡壘 激活振興引擎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五年來,尖山坪村始終將黨建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讓黨支部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心骨”與“紅色引擎”。
組織建設持續提能,黨員隊伍煥發新生。村黨支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制度,年均組織思想學習12次、專題研討4次,黨員參與率從60%躍升至85%,流動黨員通過線上平臺實現“離鄉不離黨”。通過優化隊伍結構,累計發展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5名,儲備村級后備力量5名。昔日后進支部成功轉變為“一類示范支部”,用實干贏得民心。“現在村干部主動上門詢問需求,解決煩心事,這黨支部是真靠譜!”村民譚先貴提起變化滿臉欣慰。
黨員管理銳意創新,先鋒作用充分彰顯。首創“五式三卡”精細化管理模式,打破“一刀切”壁壘:在職黨員領銜產業、無職黨員擔當公益崗、流動黨員搭建資源橋、年老黨員獻策、后進黨員受幫教。黨員張玉仁帶頭發展林下黃連4000畝,龍海牽頭發展生豬養殖規模達5000頭。“承諾卡、積分卡、評議卡”的閉環管理,讓黨員肩上有責任、行動有方向、成效有考評,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全面迸發。“看著黨員們干得熱火朝天,我們也跟著學技術、搞種植,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村民胡文香說。
作風建設從嚴從實,廉潔底色愈發鮮明。村“兩委”班子帶頭恪守廉潔自律規定,年均開展黨風廉政警示教育3次,村黨支部書記以“指揮員+戰斗員”的雙重身份扎根一線,帶頭破解村組熱難點問題,“要求班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成為不變的準則。清風正氣中,黨組織凝聚力持續增強。
特色產業強基 多元發展提質
立足鎮坪“中藥首位產業”定位,尖山坪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走出一條“中藥主導、種養循環、加工延伸”的產業振興路,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富民興村的金山銀山。
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品牌效應持續凸顯。構建起“山上黃連、山腰藥材、山下特色種植”的立體產業帶,林下黃連種植面積從1500畝擴展至6500畝,成功斬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黃連1號”“黃連2號”新品種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生豬養殖穩步發展,7個牽頭養殖場常年存欄量穩定在5000余頭。此外,還發展絞股藍200畝、金銀花150畝,以及魔芋、獨活、白芍等道地藥材共300畝,中藥材種植總面積突破7000畝,成為村民致富的“主引擎”。
循環經濟提質增效,實現三贏格局。金竹園“豬沼藥”循環產業園建成后,畜禽糞污變廢為寶,沼液灌溉培育出100畝優質黃連與金絲皇菊,每年可節約化肥成本15萬元。“用沼液種的黃連品質好、價格高、還搶手。”種植戶感慨道。產品加工打破瓶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借力中國藥科大學科研優勢,成功研發金絲皇菊涼茶飲品并投入市場,金銀花飲品完成中試階段,推動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轉型升級。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五年開展種植養殖、產品加工培訓40余場次,累計培訓5000余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人,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力。“以前只會種藥材,現在學了加工技術,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村民薛恩鳳說。
集體經濟從弱到強,紅利共享溫暖民心。通過“訂單拉動、村企合作、資源盤活”三措并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不足5萬元躍升至50萬元以上。連續4年承接中國藥科大學100萬元農副產品訂單。2025年追加10萬元訂單并拿下學校“鎮坪美食”窗口經營權,年貢獻集體收益30萬元以上;與華萬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年獲固定分紅8萬元;盤活集體閑置資源,與聯通公司共建寬帶合作社,五年實現集體收益8.65萬元,收益率達247%。集體經濟壯大后,紅利惠及更多村民:2023年一次性分紅10.3萬元,2024年為村民繳納醫保每人補助50元,形成了“集體強、村民富”的良性循環。
塑形更要鑄魂 宜居宜業圓夢
三聯共建凝聚合力,外部輸血轉為內生動力。中國藥科大學5任第一書記扎根駐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100萬元,升級黨群活動廣場、修建黑灣產業路、建立林下黃連種植基地,破解發展瓶頸;提供技術支撐,搭建銷售渠道,年幫助銷售中藥材、農產品200余萬元。村企聯建深化“企業+農戶”模式,解決“種得好、賣不掉”難題;黨群聯心開展“秀美藥鄉+”系列文化活動50余場,培育“陜西好人”1人、“安康最美家庭”2戶,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三治融合”筑牢根基,平安鄉村深入人心。以自治為基,修訂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推行“攔客令”,遏制“無事酒”陋習,村民年均“人情”支出減少7000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常態化開展,評選先進典型25人、“十星級文明戶”42戶,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以德治為先,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老年活動中心等陣地,組建1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開展各類志愿服務50余次,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以法治為本,劃分8個網格,黨員骨干擔任網格員,矛盾化解工作前置;筑牢安全防線,五年無重大安全事故,“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成為現實。
人居環境內外兼修,美麗鄉村宜居宜業。五年投入5000余萬元升級基礎設施:新修硬化產業路、聯戶路12.6公里,4.8公里道路安防工程完工;楊家灣水廠建成投用,4500米雨污分離管道鋪設到位,10個村民小組排污難題解決;56盞太陽能路燈點亮鄉村夜空,480畝高標準農田筑牢豐收之基。村容村貌持續提升,1.2公里主干道綠化帶生機盎然,垃圾分類收集點、中藥廣場公廁配套完善,市場化環衛機制讓村莊“全天候干凈整潔”。村級便民服務站“一站式”代辦750余件民生事項,群眾滿意度達96%;2個標準化衛生室投入使用,黨群文化廣場成為休閑樂園,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攀升。
“現在咱這里跟城里一樣干凈亮堂,衛生室、廣場、籃球場、鍛煉器材啥都有!”在廣場上跳廣場舞的村民郎世香笑著說。
這五年,是村“兩委”班子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藥科大學傾情幫扶的有力見證。如今的尖山坪村,村容整潔,游客紛至;鄉親們精神抖擻,山水交相輝映。干部群眾正同心攜手,全力描繪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