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向千杰 王建霞
一碗燴面片,人文貫古今。金秋十月的澗池鎮,在美食與煙火中煥發著勃勃生機。10月25日,軍壩錦漁灣美食休閑廣場上人聲鼎沸,第五屆澗池燴面片大賽暨第二屆村廚爭霸賽在此盛大啟幕。這場以美食為媒、以產業融合為核的鄉村盛會,正將濃濃的“鄉村煙火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堅實底氣,讓傳統與現代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

灶臺前鍋鏟翻飛,空氣中香氣四溢。本屆賽事匯聚了澗池鎮11支專業餐飲隊伍與8支村廚隊伍,選手們以本地富硒農產品為畫卷,以廚藝為筆墨,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描繪出美食的萬千氣象。
比賽現場,燴面片組選手巧手翻飛,將面團化作薄厚均勻的面片,落入用本地富硒食材精心熬制的高湯;村廚組則圍繞“四菜一湯”大展身手,臘肉炒雙干的醇厚與酸辣土豆片的爽脆在空氣中交織。指定菜品彰顯著地方風味的深厚底蘊,自選菜品則展現著廚藝創新的無限可能。

洞河橋頭四春餐館負責人馮波烹制的“酸辣豆腐巾子”以地道的鄉土風味贏得評委們的青睞。“食材都是提前精選,雞是今早現殺現燜的,來參賽我們就要保障食材的新鮮,用心準備。”馮波樸實的話語中透著對美食的執著。“希望用最本真的廚藝,讓每位食客都能感受到澗池美食的魅力。”另一邊,小松餐館負責人隆孝松制作的創意菜“青椒鮑魚”驚艷四座,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在此刻迸發出耀眼火花。他自豪地說:“我連續多年參賽,不僅為展示技藝,更是為了傳承弘揚澗池美食文化,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澗池、愛上澗池、留在澗池。”
為兼顧專業深度與群眾參與度,組委會創新設置雙重評審機制。7位美食博主與網紅達人組成專業評審團,與隨機邀請的20名大眾評審共同執勺品鑒。評分標準既關注菜品的色、香、味、形,更注重對澗池富硒特產的深度呈現。

“酸辣風味突出,很符合陜南人的味蕾記憶。”專業評委“陜南娟子”贊嘆不已。“我常來漢陰品嘗燴面片和酸辣茴香小魚,這次比賽讓我對澗池美食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專程從紫陽趕來的游客劉玉婷感慨道:“酸辣茴香小魚和墨魚湯名不虛傳,以后會常來品嘗這份地道的漢陰味道。”從漢濱區趕來的向先生更是連連稱贊:“在抖音上看到活動信息就迫不及待地來到現場,這些美食的味道相當可以,色、香、味俱全。”
長桌宴的設置成為連接美食與消費者的創新橋梁。游客們聞香而至,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品嘗競賽菜品與地方小吃,親身感受“舌尖上的澗池”。這一巧妙設計既縮短了美食與消費者的距離,也將賽事熱度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盛宴,讓“美食+”的理念在歡聲笑語中深入人心。

美食賽事的背后,離不開澗池鎮以“美食+”撬動全域發展的戰略遠見。農副產品展銷區內,民主村村民張德清一早挖來的30多斤鮮蓮藕,以每斤4元的價格迅速售罄。“我家種了6畝蓮藕,這里的氣候種出的藕又甜又香,無論是清炒、涼拌、還是燉湯,怎么做都好吃,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愛我們的農副產品。”

五坪村70歲的周昌順老人,在房前屋后種植的千余斤香芋,以其粉糯香甜的特質備受游客青睞。這些看似平凡的農特產品,正通過美食節慶的平臺,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價值躍升。
以美食為鏈條,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當地的產業升級之路也在“第一書記組團服務隊”的推動下悄然發生。漢陰縣職教中心駐五坪村第一書記周磊介紹,該村以蠶桑為主導產業,建設蠶絲被廠,打通一二三產鏈條,年產值達250萬元。“全鎮第一書記組建跨村聯建服務隊,打破村莊壁壘,推動產業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這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正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受益。
澗池鎮黨委書記黃波在活動現場深情闡釋:“澗池燴面片承載著移民文化的交融與南北飲食的匯流,已被列入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實施‘美食+文旅’‘文旅+百業’戰略,目前已在國內外發展連鎖店20家,首家國際門店落地泰國。”
近年來,依托地道的地方美食,澗池鎮精心培育的“澗小鹵”品牌更是聲名鵲起,金花湖大米、鹵菜、蓮藕、臘肉等特產線上線下產銷兩旺;創新推出的“魚頭宴”“全魚宴”備受青睞;錦漁灣美食休閑廣場、“金花湖·漢水魚”旗艦店等載體相繼建成,共同擦亮了“美食名鎮”“陜菜之鄉”的金字招牌。
本次系列活動整合八大板塊,形成“以食促旅、以旅帶產、以產興農”的融合新格局。黃波表示:“‘文旅+民生+消費’綜合模式,比單一賽事傳播維度更寬,能吸引美食愛好者、家庭游客、運動愛好者等多元群體,達到‘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的倍增效應。”
以一碗燴面片為支點,澗池鎮撬動了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與民生改善的連鎖反應。這場美食盛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從灶臺間的技藝切磋到餐桌上的歡聲笑語,從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到展銷現場的購銷兩旺,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發展故事。短暫的節會人氣,正沉淀為長遠的發展底氣;濃濃的鄉村煙火氣,真正化作了驅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