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省接二連三發生村民撿到文物上交的正能量事件,但卻因為獎勵金額過低受到網絡吐槽(《華商報》11月15日A6版也進行過報道)。
此事引起了我省有關領導高度重視,昨日,華商報記者獲悉,我省將出臺群眾依法保護文物獎勵辦法,目前已經著手研究制定內容,該辦法除對群眾發現文物、保護文物、上交文物和捐獻文物等實施獎勵外,還包括對發現文物犯罪線索、參與打擊文物犯罪行為等方面的事跡突出者給予獎勵。
回顧1:獎勵太摳門 數萬網友吐槽
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我省留下了眾多周秦漢唐等朝代的歷史印跡。近日,我省商洛、寶雞、漢中先后出現了4起群眾撿到文物,上交獲獎勵的事件,原本是正能量的好事,卻因為獎勵金額過低而引起數萬網友大討論。
事件一:洛南縣寺坡鎮村民雷軍政2011年3月在耕地時撿到一塊斧狀的石頭,一直放在家里。近日,寺坡鎮搞文物普查,經專家鑒定,石斧是西周時期的。雷軍政主動上交,獲得洛南縣博物館的100元獎勵。
事件二:今年10月下旬,城固縣66歲老人武靖遠回家途中在土堆里發現商代晚期的酒器,上交后獲得榮譽證書和3000元獎金。
事件三:今年10月下旬,丹鳳龍橋水泥公司員工李磊在黏土堆里發現一把戰國青銅劍,上交給丹鳳縣文物部門,獲獎勵500元和榮譽證書。
事件四:今年10月中旬,寶雞魏家崖村農民魏炳祥一家在后院發現12件青銅器,上交文物部門,寶雞市政府獎勵10000元并頒發榮譽證書。
在這4起事件中,上交戰國青銅劍獎勵500元和上交石斧獎勵100元的事件,更是因為獎勵金額太少,而在社會引發爭論,參與網友達到數萬人,而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此進行評論。華商報記者發現,在爭論中,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絕大多數網友認為獎勵過少,不利于保護文物,人民日報評論甚至稱“上交古劍獎勵500元,絕對不可提倡”。
回顧2:村民挖出國寶 政府獎歐洲游
除了上述幾起上交文物的事件,我省近些年,尤其是青銅大市寶雞涌現出多起群眾保護文物的事件,為了弘揚這種正能量,文物部門、寶雞市政府曾進行重獎、甚至為健在的護寶群眾立碑,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自2003年以來,寶雞市涌現出27批群眾保護文物的先進事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2003年1月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王寧賢等5位農民取土時,發現西周青銅器窖藏,及時報告,使27件曠世國寶得到保護;2006年10月扶風縣紅衛村五組村民李軍娃等3人取土時,發現了青銅器等文物,隨即報告,共出土商末周初青銅器等共計59件;2006年11扶風縣城關鎮五郡西村劉東林等六位農民在修水渠時,發現青銅器窖藏,及時報告,使27件(組)西周珍貴文物得到安全保護;2012年6月22日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群眾在修建宅基取土時發現文物,徐海軍等村民發現文物后,立即及時報告,出土文物101件組。
2003年以來,國家文物局、省政府、省文物局和寶雞市、縣級政府先后召開10余次表彰大會,發放獎金近60余萬元,并3次在京舉辦了陜西寶雞農民保護文物展。2007年,寶雞31位護寶農民被國家文物局授予保護文物特別獎,2011年6月,省文物局、寶雞市政府在楊家村設立群眾保護文物碑,為健在的護寶群眾立碑,這在全國尚屬首次,楊家村5位護寶村民還被獎勵歐洲游。
除了寶雞,2008年,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辦唐家寨村的六旬老人唐舍娃在拾破爛時,無意間發現兩塊石碑,石碑上寫有“公主”、“唐”等字樣,主動上交,榮獲“十一五”期間群眾保護文物先進個人,“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提名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