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語——談“安康模式”]
記者:據我們所知,有的同志把這些年安康“三農”工作發展模式,概括為“安康模式”,“安康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郭青:我說的這些都是工作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做法,是不是一種模式,則很難說。如果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模式”,那么我認為這個模式主要有三個特點:
在農業方面,是生態經濟化。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著眼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對于開發過度或者是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是講經濟生態化,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對于安康這樣能夠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地區,則更要注重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更有效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惠民的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也就是說安康現階段應側重于生態經濟化。我們大力發展山林經濟、富硒產業、生態旅游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包括正在引進以飲用水、飲品制造業為主的涉水產業,都是生態經濟化思路的體現,是經濟再生產與生態再生產的同步發展。對于主體功能區中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仍然要大力發展經濟。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所有區域都擁有平等權利,我們所面臨問題是采取何種路徑共同建成小康社會。我不贊成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割裂開來、對立開來,兩者是相輔助相成、互為依托的,只有生態資源值錢了,群眾才會真正認識其價值,才會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形成“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守山護林和保護一江清水的責任才會更加自覺自為。
在農民方面,是農民工人化。我們有60萬人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數是在工廠打工賺取勞務收入的產業工人。近兩年,全市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超過3萬人,大多數是返鄉的農民工,已經開始逐步轉化為產業工人。即使農民仍然在自己流轉出的土地上從事農業勞動,他的生產方式已經變了,他已經變成農業產業工人。我們用農民工人化主要解決農民持續穩定致富增收問題,通過改變他們生產方式來帶動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工人化也包括農民職業化,我們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工作曾經被農業部韓部長高度評價。實際上,培育造就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僅是我們提升農民素質的路子,也是我們為農民工人化儲備人才。
在農村方面,是就地城鎮化。通過避災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的承載,我們提倡使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在這方面我不再多講了,我們獨特的做法還有:在農村新型社區管理中探索了“社區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的模式,以使社區居民雙向享受城市和農村優惠政策、公共服務的權利和義務,降低了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有利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同時,全市移民搬遷騰出的100萬畝耕地,為打造“美麗鄉村”營造空間,這是實現“城鄉美”的有效舉措。
這就是我們指導和推動“三化”的路徑,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把美麗和富裕連結起來,使人民得到巨大的生態和經濟福祉。謝謝您的采訪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