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溝模式”遍山溝
作為主管部門,漢濱區衛生局始終關注著茨溝衛生院邁出的每一個腳步。
2013年3月,局里組織專家認真調研,系統總結茨溝衛生院的工作經驗,并將他們整合鎮村優勢醫療資源,把醫生、護士、公衛人員和鄉村醫生組成團隊捆綁在一起,走村入戶主動上門,為群眾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運行模式,定義為“茨溝模式”,并把全區13個中心鎮的衛生院院長召集到茨溝開現場會,率先推廣“茨溝模式”。
漢濱區關廟衛生院院長胡自勇,就是參加現場會的13名代表之一。開完會一回院里,他就開始著手安排推廣責任醫師團隊的好做法。
關廟是漢濱區第三大鎮,有近5萬人口40個行政村。胡自勇把醫院37名職工分成10個團隊,每個團隊負責4個村,一個季度團隊必須去包的村里2次,每次下村工作時間不少于1天。胡自勇說:“我們下村的時候,把心電圖這些常規的檢查設備都帶著,給居民做體檢,建健康檔案,對村衛生室進行指導。”
一份2013年3月28日下發的《關廟鎮中心衛生院責任醫師團隊服務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團隊的工作職責包括開展巡回醫療、實施健康管理和規范村衛生室服務。在這個方案中,特別提到要幫助農村居民選擇適宜的就醫路徑,協助預約上級醫院,推動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
胡自勇說,為了確保團隊下村工作正常開展,他在考核制度上狠下了一番功夫。2013年4月份就出臺了一個績效考核制度,對團隊的服務數量和質量,以及服務對象滿意率進行考核。2014年3月25日,他對考核辦法進行了調整。同時明確規定團隊每去一個村一次補助150元伙食費,不許在村組吃飯,以免增加群眾負擔。
在13個中心衛生院推廣一年之后,2014年3月,責任醫師團隊和家庭簽約服務在漢濱41個衛生院全面推行,一場震撼鄉村的變革,大幕至此真正拉開。
79萬人的幸福
在醫療問題上,漢濱農民無疑是幸福的。
10月11日,漢濱區瀛湖鎮陽坡村九組,65歲的吳開陸和63歲的老伴在自家店里,看見村醫晏杰又朝他們走過來了。
老兩口和兩個已成家的兒子分開單過,在瀛湖干道旁用木板蓋了個小商店,賣些零碎東西糊口。兩人都有高血壓,常年要吃降壓藥。老人自己絮叨,說想停一陣子藥,不知道行不行?晏杰馬上接了話:“停不停藥得聽醫生說,不能自己隨便來。”
吳開陸說,自從有了團隊,他連衛生院都沒去過,有問題了就到衛生室看看,大多數時候都是醫生自己來。老人說:“個把禮拜、兩個禮拜就來給我們量一次血壓,對我們這些老年人關心得很。”
陽坡村是個大村,有17個村民小組2300多人,除去健康男性,剩下的一千四五百人都是晏杰的服務對象。晏杰說:“每天都很忙,每月最少有一個周在專門做慢性和老年人體檢。”晏杰已經跟140多戶800多人開展了家庭簽約式服務,所有孕婦都在簽約之列。他說今年的任務是與重點人群的30%簽約,慢慢覆蓋全村。
責任醫師團隊模式下的漢濱農民,從孕前—孕期到生產—兒童保健—預防接種—健康指導—疾病治療—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等享受一條龍式的服務。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從人生起點直到生命終結,都有人來管。”
為推動公共衛生服務上水平,漢濱區在充分利用鎮村醫療資源的基礎上,又對區級優質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從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抽調業務骨干,組成4個技術指導團隊。把全區34個鎮(辦)劃分為4個責任片區,每個團隊包抓1個片區,負責對鎮村兩級公衛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技術指導和巡回督導。
每季度有區級指導團隊、每兩個月有鄉鎮責任醫師團隊、村醫隨時應診并和農戶實行簽約服務,漢濱區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至此堪稱完美。
史小波說:“這樣做確實有好處,把公共衛生與臨床結合起來,不但能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還能提升服務質量。城鄉均等化服務能得到落實,醫療、公衛不再是兩張皮,而且有了這個做基礎,分級診療也就能逐步實現,實在是一舉三得的好事情。但實事求是地講,還有些地方不好著呢,還要進一步完善。”
話雖如此,效應卻正從各方顯現。群眾歡迎、廣受好評是一方面,從另一方面來看,醫療機構雖勞心勞力,其實自己也有收獲。率先“革命”的茨溝衛生院,2013年以前最多只有七八百個住院病人,2013年卻有了1400多個,翻了近一番,年收入也比2012年增加了20%。這個情況被史小波證實,他說:“2013年全區門診共有230—240萬人次,在鎮村兩級完成的就有20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