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醫療“新革命”——漢濱全區推廣“責任醫師團隊”調查
記 者 羅先安 譚西
通訊員 鄧向紅
“從坐等病人上門到主動進村入戶,把防疫與臨床有效結合起來,山里群眾看病方便多了,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也有了很好的載體,確實是一個重大的革命。”
帶頭鬧“革命”的,是漢濱區衛生局局長史小波。他所指的“重大革命”,是正在整個漢濱區全力推廣且迅速引起多方關注的“責任醫師團隊”模式。
這個誕生不過短短兩年的新做法,以其極佳的實用性和操作性,成為破解山區農民健康知識短板和“看病難”的一劑良方,在79萬漢濱農民中間掀起了一場新的革命。
逼出來的“革命團隊”
“責任醫師團隊”的發軔,始于離安康城區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漢濱區茨溝衛生院。
據茨溝衛生院院長晏顯興介紹,2009年國家新醫改后,對公共衛生的要求明顯提高,2010年就要求完成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孕產婦健康管理等11項工作。院里為此專門安排公共衛生專干做這些事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公衛人員到村里做體檢,村民一開始還很熱心,但發現只是做體檢之后,再也不肯來了。而村醫受個體能力的限制,根本忙不過來,建健康檔案也就是量個血壓做個記錄,平時打打防疫針。當時的茨溝,面臨著和漢濱其他鄉鎮一樣的困境,村醫人少,學歷和診療水平都不高。村民對他們不太信任,看病寧愿舍近求遠,往鎮、區和市里的大醫院跑,不僅加大了自己的經濟負擔,也造成了基層醫療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晏顯興為此很著急,他專門下去跑了一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帶了一些簡單的設備和藥品,給村民免費檢查免費發藥,沒想到大受歡迎。為改變現狀,也為了完成任務,2012年4月25日,茨溝衛生院《醫衛包村責任制團隊組建方案》正式出臺,成為責任醫師團隊的前身。
按照這個方案,茨溝衛生院組成8個醫衛包村責任團隊,每個團隊成員不少于4人。根據轄區人口及服務半徑,1000口人以上的大村附帶一個小村或者將人口較少、臨近的幾個行政村合并,配備一名臨床執業(助理)醫師、一名執業護士或醫技人員、一名預防保健人員和一名村醫,組成醫衛包村責任團隊。
這個團隊每季度必須到每個村服務至少2次,村醫在團隊的指導下隨時開展服務。他們的任務,就是圍繞醫改的11項要求,做好農村居民健康教育、建立動態健康檔案、組織開展農村巡診,通過巡診送醫送藥送陪護知識,開展居家護理等基本醫療服務。同時通過聯系上級醫院,建立雙向轉診制度。
茨溝的探索很快引起了外界關注,幾個月之后,他們將名稱正式確定為“責任醫師團隊”。現在的茨溝,每個周都有一支醫療隊在村上服務,行動不便的患者他們還實行上門服務,檢查、看病、吃藥、回訪、教育一條龍。
2013年12月15日,茨溝衛生院在責任醫師團隊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鄉村醫生與農戶簽約服務,協議書上的8項服務內容清清楚楚,村民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跟村醫聯絡,山里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