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濤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經濟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9條重點產業鏈綜合產值同比增長15.6%……
“熱氣騰騰”的數據背后,是我市以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為抓手,聚焦聚力打好“八場硬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以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高效務實舉措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駕馬車”協同發力
西康高鐵全線鋪軌啟動;月河快速干道工程進度已超過97%;七里溝立交項目安瀾路西口至安康市博物館停車場東口段道路通車……
這是安康省市級重點項目加速推進的縮影。1月至10月,我市444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18.6億元、占年度計劃93.6%,307個新建項目開工率達99.3%。10個民生實事項目完成投資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6%,高于時序進度3個百分點。
如果說投資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消費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今年以來,安康消費市場亮點紛呈,消費熱點不斷升溫。圍繞“樂購安康·惠享生活”主題,我市搭建起“1+4+10+N”提振消費總體架構,花開安康踏春消費季、樂購安康仲夏消費季、魅力安康金秋消費季、幸福安康暖冬消費季貫穿全年,聚焦以舊換新、汽車、家電家居、電動自行車等十大消費熱點,形成覆蓋各縣(市、區)、商圈、行業和經營主體的N項消費活動,共同構筑起全域聯動、全年持續的促進消費新格局。
前三季度,全市消費市場快速增長,多數商品增勢良好。限額以上企業(單位)中,飲料類增長32.2%,糧油食品類增長22.5%,日用品類增長18.7%。以舊換新政策加力顯效,限額以上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增長51.1%,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3.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0.7%、家具類增長20.1%。
經濟增長要跑出加速度,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須開足馬力、協同發力。
安康正興有機綠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建立海外倉,將黃花菜、羅漢果等十余種農副產品出口至東南亞;黃酒、花椒和蜂蜜首次以跨境電商模式進入東盟市場;63萬瓶富硒水搭乘“一帶一路”鐵海聯運專列從恒口示范區發往阿聯酋;中歐班列(莫斯科—安康—重慶)回程專列實現首發……
不僅僅是富硒產品加速“出海”。我市搶抓蘇陜協作和易地搬遷政策契機,大力承接以毛絨玩具、消費電子等為代表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形成了覆蓋創意設計、原輔料生產、產品加工、跨境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以毛絨玩具產業為例,目前產品已出口至歐美、日韓、中東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市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截至10月底,全市累計建成毛絨玩具(織襪)產業鏈工廠 807 家(點),其中培育規上企業56家,實現產值79億元。
外貿的快速發展,背后是現代物流業的突破提升。
安康“公鐵空水”多式聯運同步發展,積極申創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提升中歐班列安康集結分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安康集結分中心運力,加快完善“無水港”多式聯運體系,推動形成“公鐵水空并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南北貫通”的現代物流格局,全市外貿物流費用降幅接近60%。前9個月,我市鐵路貨運量、航空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143%、103.9%。
新質生產力勢能澎湃
當前,嵐皋縣城人才型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室內裝修正有序進行。項目負責人介紹,132套公寓式住房建成后,將有效緩解人才住房難題,有力支持嵐皋縣招才引才工作。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嵐皋縣以住房保障為支點,撬動人才集聚的“強磁場”,這正是我市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
為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我市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抓手,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在秦巴大地充分涌流,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針對市域外高水平人才、成果和企業引進難問題,安康設立每年200萬元的市級“校招共用”專項資金,通過市級財政給予引進人才80%的薪酬補貼,規定每人每年最低不少于30萬元、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薪酬待遇,連續支持3年。
全市選派80名鏈主企業科技副總,優化調整重點產業鏈科技創新團隊,9條重點產業鏈創新團隊專家增至121人,8支省級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獲批立項,1184名科技特派員和188名“三區”科技人才扎根產業鏈一線。
此外,我市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前三季度舉辦多場項目路演活動,簽訂產學研協議26項,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10.78億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選擇留在安康創業發展。
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基礎。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我市聚焦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態旅游、交通裝備、現代物流、秦巴醫藥、毛絨玩具、消費電子、數字經濟9條重點產業鏈,同步推進綠色工業、科技型企業、電子商務、林業經濟、生態漁業、預制菜、毛絨玩具產業7個倍增行動。
目前,富硒食品產業鏈已形成安康富硒茶、安康魔芋、秦巴生態循環肉業、生態漁業、包裝飲用水等多個特色產業集群;新型材料產業鏈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無機非金屬(釩材儲能)、新型建材、前沿新材料、光伏組件、鋰電新能源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在秦巴醫藥產業鏈,我市與中國藥科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戰略合作和定點幫扶,醫藥產業科技創新支撐有力……
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市4家企業被新認定為全省工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應用場景,2家企業入選全省首批先進級智能工廠認定名單,陜西軒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26.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優良的營商環境,讓更多人想創業、敢創業、愛創業。據市場監管部門統計,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記各類經營主體16562戶,其中新登記各類企業4552戶。9月末,全市各類經營主體達29.34萬戶,其中各類企業6.22萬戶,增長5.3%。
“民生溫度”持續攀升
9月19日,安康市第四場“人才夜市”招聘會在萬達廣場落下帷幕。此次系列活動歷時數月,全市累計舉辦招聘活動21場,吸引830家市內外企業參與,提供就業崗位1.6萬余個。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發展。保障民生的每一步都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相互牽動。對于安康來說,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既是發展之需,也是必破之題。
我市把穩就業促就業放在保障民生福祉突出位置,全力拓寬就業渠道。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我市編制2369個急需緊缺崗位人才需求目錄,征集重點領域崗位需求2.7萬個。建立“黨政主導+龍頭帶動+基地培訓+定向就業”模式,累計開展勞務品牌技能培訓18.3萬人次,帶動創業就業32.3萬人。截至目前,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0822人,進度居全省前列。
以創業新作為開辟就業新空間。我市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投放力度,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發放9.2億元,支持635人創業,帶動就業4881人。發展“歸雁經濟”,今年以來招引返鄉創業816人,帶動就業1889人。
社區連著千家萬戶。只有把社區服務做細做實,讓便民舉措觸手可及,才能讓群眾在家門口收獲“穩穩的幸福”。
我市以“紅色物業”建設為抓手,系統推進物業黨建聯建,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小區黨組織和業主組織“兩個全覆蓋”,完善“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體系。目前中心城區500戶以上小區已建黨支部61個,培育黨員樓棟長、網格員520余名。推進物業企業黨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7名。
聚焦服務提質,響應群眾關切。我市構建“線上+線下”服務體系,推廣安宜物業小區智慧系統和業主小程序,累計處理業主訴求1700余件,辦結率94%;線下設立“每月協商議事日”,化解矛盾320余起;開展“物業開放日”“黨員志愿服務周”等活動360余場,設立“紅色驛站”35個,推動物業與養老、家政等服務融合。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全市1918個村(社區)規范執行村級議事協商,創新推出“兩說一商”“鳳堰共聲”“老倌說事”等群眾議事協商品牌,不斷拓寬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今年以來,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萬余件,化解率99.51%。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既是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對象,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我市扎實推進新興領域“兩個覆蓋”集中攻堅,新建新興領域黨支部197個,新選派黨建指導員478名,組織新興領域培訓10期600余人,新建暖“新”驛站44處,實施暖“新”實事164件,引導全市1400余名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的“流動哨兵”。
減負賦能,激發干事創業活力。我市嚴格實行督查檢查考核計劃管理和審批備案制度,考核事項大幅精簡——全市性督查檢查考核及備案事項從77項精減至20項,市級層面考核事項從49項壓減至1項;同步優化指標體系,層級由四級精簡為兩級,數量從2519個核減至17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