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3天搶通了G210寧陜、石泉段水毀公路;又將用2個多月,全面完成該段42.8公里水毀公路暢通。
7月31日,記者在G210寧陜段水毀公路項目辦了解到,在經歷了“搶通生命線”和“安全保通”后,目前全市公路系統正在爭分奪秒搶修,全力以赴恢復通暢。
圖為:G210寧陜段境內恢復通暢施工現場。
以汛為“令”,3天3夜搶通“生命線”
受7月16日、17日持續強降雨影響,全市多處公路、橋梁被洪水沖毀,損失嚴重。其中,災情最重的G210寧陜段,發生路面塌方、路基沖毀90余處,塌方、泥石流約2.35萬余立方米,損毀總里程達42.8公里。交通多處中斷,造成經濟損失約8600余萬元,嚴重影響到災區群眾生產生活及出行安全。
“災情就是命令!”市公路局局長胡裕成介紹,17日當天晚上8:30分,市公路局在省公路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秉承“人民至上”,迅速召開黨委會議部署搶險救災工作。
會上,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局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技術指導、搶險搶通、后勤保障、新聞宣傳、紀律督查5個工作組。同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從全系統集結6支突擊隊,調動搶險機械設備,緊急馳援。以戰時搶險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最集中的力量、最優化的方案,盡快為受災群眾打通‘生命線’”。
未雨先綢繆。此前,在16日得知寧陜境內大雨,根據該縣地處秦嶺極易發生地質災害特征,17日一早,市公路局主要領導帶隊,冒雨趕往G210寧陜段實地察看。這也為在最短時間內,科學制定出搶險方案打下堅實基礎。
18日早上6點多,6支搶險隊便趕到了G210寧陜段。按照“先搶通,后搶修”原則,堅持“分秒必爭、有險必排、有阻必通、有障必清”,現場全員上線,多點作業,同步搶通,24小時“人歇機不歇”。在各方共力下,22日下午5時,G210寧陜段全線搶通。
“有效時間就3天3夜。”市公路局副局長李寒松介紹,搶險隊18日到達后,迅速進入路段排險。但19日一場大雨,又引發了新塌方,增添了更多險情。“毫不夸張地說,每一處搶修,都冒著生命危險。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有效搶通是從20日開始的。”
在整個過程中,搶險隊與災情作斗爭,在風雨中穿行。一方面要防止和處理二次滑坡、塌方,一方面要操心機械、人員和過往車輛安全。他們再次憑借高效的執行力,過硬的專業素養和“百年公路精神”,高質量完成搶通任務。期間,累計投入搶險機械190余臺次,人員320人次,搶險物資7100余件,砂石1.6萬立方米,搶險資金達800余萬元。
在市公路局黨委書記袁朝慶看來,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高效完成搶通任務,既得益于上級部門的正確指導、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全局系統立足全市“一盤棋”,更得益于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干部隊伍。
尤其今年以來,該局把黨紀學習教育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深化“三個年”活動結合起來,以鐵的紀律鍛造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不畏艱險、不怕苦累,敢于沖鋒陷陣的公路鐵軍。此次搶險,成了檢驗成效的最好“試金石”。
不唯《方案》至上,因時因地制宜
7月31日,沿G210寧陜段一路走來,損毀路段搶修正有序進行。路況雖偶有顛簸,但通行順利。尤其是此次洪水襲擊最嚴重的K1456+900中醫院、K1448+400寨溝路段,機械作業來往不停,“一天一個樣”。
搶通“生命線”后,接下來又是“人歇機不歇”,進入爭分奪秒的恢復暢通階段。他們要在9月底前完成任務。
時間為何如此緊迫?G210寧陜段水毀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辦主任葛松介紹,除了盡快恢復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外,另一個因素是,進入10月份秦嶺氣溫較冷,會影響到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進而影響到質量問題。
該局成立G210寧陜段水毀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辦,依托各公路段設立了5個施工隊,多點開工,齊頭并進,分秒必爭。
其中,白河公路段承擔的工程量最大,2段總長6公里。一段是寧陜縣中醫院至城隍廟,一段是十八丈景至貓兒溝,均為全毀路段。
白河公路段段長張剛介紹,7月17日當晚接到市公路局調令后,第一時間成立搶險隊,集結物資,連夜出發,于18日早上6點趕到寧陜,迅速進駐施工。“從搶通轉為搶修后,按照項目辦劃定的段落,以及設計好的施工方案,全力推進。”
結合省、市領導在搶險保通現場,對重點路段修復提出的指導性意見,市公路局還抽調了6名專家,奔赴現場,對每一處受損公路路面、路基等設施進行了全面踏勘,制定出“一處一方案”。
“但不唯《方案》至上。”市公路局副局長李文斌說,災后地質條件復雜、基礎設施薄弱,每一處施工點都可能發生次生災害。因此,唯“實”為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各方根據每一處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方案》,確保質量達標。
圖為:G210寧陜段境內恢復通暢施工現場。
防災減災能力,一直在提升
我市地處秦巴山區,境內地質環境脆弱,再加上極端天氣多發成常態,極易遭受自然災害,從而導致公路設施損毀嚴重,對群眾生活和經濟發展構成重大影響。
那么,在防范自然災害的同時,能否提升公路自身防災減災能力?
“一直在提升。”胡裕成說,水毀公路的搶修過程涉及多個環節,包括現場勘測、安全布控、清理路面、機械設備操作、鋪設新材料等。此次工程項目,除落實“質量責任終身制”,還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設計、建設、養護,到最終的報廢,不僅關注項目每個階段,更在于全過程。目的就是提高工程質量、延長使用壽命并優化成本。
在G210寧陜段水毀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辦,匯集了項目辦、施工辦、勘測設計“三路大軍”。“三路大軍”匯集一堂,除搶進度、趕工期,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什么疑難問題便于高效解決,確保工程質量。
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還得益于近年來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廣泛運用。比如擋墻基礎。之前用的材料及技術是漿砌片石,現在全部采用混凝土澆灌,增強了抗洪能力。
7月17日,從寧陜縣水利局調到公路段工作的張清俊,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沒去辦公室,就直接到一線投入搶險救災中。
他回憶說,2002年6月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使寧陜遭遇重災,尤其是四畝地鎮。沿途道路也遭受毀滅性破壞,后經過搶修恢復通行。時隔22年,境內再次發生洪災。
“此次受災中,保存下來的路段正是2003年搶修的。”這段時間,兩件事情使他感受深刻:一是“公路鐵軍”的精氣神,二是公路人致力于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執著與追求。這也使他覺得身為其中一員,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