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運祥
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全國各地以各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共繪美麗中國畫卷。“生態”,一躍成為全民生活中的熱詞;生態環境保護,逐漸演變成全社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坐落于秦巴漢水間的安康,更是深知“生態”二字的分量。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康考察調研,作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科學論斷。安康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資源承載底線,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五屆五次全會上,審議通過《中共安康市委關于全面對標落實“四個著力”重要要求加快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全面對標落實“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重要要求,聚焦“美麗漢江”,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安康天藍、秦巴地綠、漢江水清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顏值擔當”。
殷殷囑托猶在耳畔,碩果盈枝又至金秋。站在再接再厲、接續奮斗的新起點上,安康懷抱綠水與青山,扛牢生態保護之責,加快綠色發展轉型,推動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誓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上走前列、作表率,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繪就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
以天藍地綠水清為底色,扛牢守土之責
近年來,全市上下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讓每一座山川、每一條河流、每一寸土地都展現出生態環境高顏值,轉化為經濟發展高價值、幸福生活高品質。
成績有目共睹。中心城市空氣質量穩定保持在全省前列,2020年首次進入國家大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2015至2022年,中心城區優良天數由295天增加到347天,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新常態。
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保持100%,縣級以上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氨氮、總磷濃度分別下降62.2%、26.5%。
……
良好的生態,已然成為安康最具競爭力的戰略資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本錢。
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在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上彰顯新擔當——
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牢記“秦嶺之訓”,嚴格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推進“數字秦嶺”建設,常態化開展“五亂”問題整治,堅決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發生;
要深化落實林長制。抓實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加大林業項目建設力度,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要保護漢江水質。強化“河長湖長+警長+X”責任體系,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加強瀛湖等湖庫水華防控,扎實推進白石河流域硫鐵礦污染綜合整治,全面完成蒿坪河流域年度綜合治理任務,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
要鞏固空氣質量。長期打好“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組合拳,確?諝赓|量穩居全省前位;
要管控土壤污染。緊盯重金屬污染重點區域、重污染工礦企業、尾礦庫,加強土壤污染調查詳查、風險評估管控、修復治理,確保全市土壤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歸結為一點,就是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劃定并嚴守“三線一單”,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如何達成“讓安康天藍、秦巴地綠、漢江水清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顏值擔當’”這一目標?這既是藍圖規劃,更是實踐指引。
以產業融合為抓手,加快綠色升級
8月14日至15日,“全國生態日平利宣傳活動”在平利縣啟動,來自寶雞、商洛等地的縣區相關負責人,走進平利看變化話發展。
近年來,圍繞綠色發展,平利縣把茶產業打造成樂業富民的首位產業,通過深入挖掘區域傳統文化,開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等新業態,全縣累計建成茶葉和絞股藍基地25萬畝,2022年茶產業產值達18億元,區域公共品牌價值28億元。
通過茶文旅融合發展,平利縣已建成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5個,2022年接待游客43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5.7億元,初步實現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走出了一條“城鄉因環境而美、百姓因生態而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并不是平利獨有的模式,而是全市上下所推崇的發展路徑。坐擁綠水與青山的安康,近年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始終在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上謀出路,尋找突破口和發力點。建立具有安康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成為全市干部群眾的共識。
這幾年,全市圍繞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態旅游、交通裝備、秦巴醫藥、毛絨玩具、消費電子、現代物流8條產業鏈加快發展,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已經占到全市GDP比重的85%,綠色成為安康生態經濟體系中最鮮亮的底色。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市委五屆五次全會進一步作出加快綠色轉型的相關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不斷開創安康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按照部署要求,今后全市將加速實施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礦產、醫藥、紡織等傳統產業廣泛應用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加快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替代步伐,支持發展綠色建筑,推行垃圾全程分類工作,使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時代風尚。
以價值轉化為突破,拓寬發展路徑
對安康而言,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著力破解生態資源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問題,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突破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維持和諧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近年來,全市堅持把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作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首要任務,摸清生態資源家底,量化生態產品價值,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為切入點,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搭建了陜西省首個GEP核算制度體系和GEP自動化核算平臺,動態繪制出全域生態價值“一張圖”,推動實現了全市任一區域GEP一鍵核算、一鍵報告。
圍繞生態產品“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三個方面,聚焦生物質供給、水源涵養等13項核心指標,核算出全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搭建起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轉化平臺,實現10縣(市、區)“生態資源公司”全覆蓋和“以市帶縣”實體化運營,初步構建起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資源資產運營開發體系。
這關鍵一步,破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無形”的綠水青山得到了“有價”的衡量。
隨著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強化,安康開始更多思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
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提出,多途徑轉化生態價值,要健全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應用制度,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編制形成生態產品和生態資產清單,推動縣級生態資源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規范化運營。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逐步擴大林業碳匯交易范圍和規模,加大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補償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縱向綜合補償爭取支持力度,不斷拓寬綠色資源、綠色資產、綠色資本價值轉化路徑。
這意味著,安康在推動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的綠色發展路徑上,將再次邁出堅實的步伐。
綠色生態,如今已是安康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相信未來,這綠色將會更加濃厚。
拓展閱讀:
筑夢大江南北 聯動陸海東西——我市吹響加快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集結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