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軍
蛇年春節已悄然過去,熟人見面那吉祥的祝福依然脫口而來,家家戶戶的大紅春聯都還在門邊貼著,用心觀察春聯橫批用較多的一句“五福臨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離不開這個“福”字。
正月底來到河南,辦完正事來到五福家園,并受贈一本書題為《福問》,聽人講解并閱讀書籍,對“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福”字的起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最初的“福”字形象是兩只手虔誠的捧著酒壇祭天,寓意向神靈的祈“福”,古人認為“福”是上天的恩賜,好運和幸福的象征。正如《說文解字》所言:“福,佑也”,自從人類有了對文字的認知,便對福佑就有了思想的寄托和敬畏。幾千年來“福”字承載著萬千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 中華傳統民俗—“福文化”。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會貼“福”字,寓意萬事多“福”,事事順心如意。
縱觀各類史書典籍,從“福文化”中又演繹著仁、孝、忠等分類文化,不管哪一種都圍繞“福”字而善始善終。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五福臨門”。借此春節最常見的對聯,就個人聽到,書上看到來聊聊何為五福;人的“福”氣從哪來?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有“福”之人?“福”對社會的影響有多么深遠。
五福最早見于《尚書·洪范》,由周武王與箕子在討論治國之道時提出來的。五福的內容具體為:一曰長壽、二曰富貴、三曰康寧、四曰德尚、五曰善終,這就是先輩們的智慧所在,手指腳趾為五,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五;農耕作物有五谷,五谷豐登。結合一生的成長經歷,分為長壽、富貴、康寧、德尚、善終,修好此五德,即為圓滿人生。這五德看似簡單,但它有豐富的人生哲理,參透且能做到者有德之人方為善終。
五福奧妙與玄機是什么?
一曰長壽,生命長久,指高壽之人。古人因生活、環境、戰爭、疾病,年壽在五十上下,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九十隨處可見,長命百歲已變為現實。
二曰康寧,康指健康,寧指內心的安寧。《黃帝內經》注解修身養性,這里的性指的是性格,也就是養心,心態好才能平易近人。格指的是有寬仁待物的胸襟,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心胸開闊,大人大量。
三曰富貴。富貴幾乎人人向往,而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它超越了對物質的追逐,不僅是財富的積累,更是心靈的富足。《論語》中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物質的追求是富,精神追求是貴,從有錢到值錢,不應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文化底蘊和精神品格的修煉,并且做好下一代精神傳承教育,才是真的“富貴人家”。
四曰好德,好德分為陽德與陰德,陽德是公開的,如慈善、孝道、助人為樂等行為;而陰德則是不為人知,不張揚的善行,包括內心的修煉,善念等,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好德五福。德是福的善因,福是德的善果。人們常說“吃虧是福”,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水不爭卻滔滔不絕,德之厚重,方能綿綿久長。
五曰善終,藏于五福之末的“善終”卻是最為深刻、含蓄的祝愿,包含孝道和教育兩個方面:孝,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傳統家族觀念中最為崇高的美德,孝為人生之本,孝道的傳承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身教勝于言傳,今天做到對父母的孝,才能用實際行動傳承后輩。
善終是一場人生的辭別,當老人盡享天年,善終之際,有的人經歷磨難,非常痛苦,有的人則安然離去,慈祥自然。撫今追古,靜下心來細思想,歲月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我們曾經走過的每一步,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交代,更是對歲月的敬畏。大自然的規律,春天萌芽,秋冬落葉,人隨自然也一樣,終有一日,我們也許會在五福的完整內涵中辭別,葉落歸根,入土為安。
“福”是家的寫意,中國人春節總想著回家,“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出自《孟子》的《君子有三樂》,人世間最大的幸福感就是親人團聚,春節貼上大大的福字,在炎黃子孫的心里,家就是“福”。因文結緣五福家園,講解到家家戶戶貼福字是有講究的,大門的“福”字必須正著貼,“五福”請進門,客廳和臥室的福字要倒著貼,表示“福”進門已到家了。
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將“福”植入心田,借“福問”問自己,人生路上修“福”幾何,把精力多做善事好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以德養身、修身積“福”,“福”將永隨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