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慧君
有人說,一個熱愛讀書的民族,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那我想說,一位熱愛讀書的人,一定是內心豐盈、眼界開闊的人。李煥龍先生的新書《晨曦中的讀書人》,講的就是一群這樣人的故事。這本書在如火如荼的全民閱讀大背景下有著強烈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為市圖書館原館長,李煥龍是閱讀文化的建設者、職業閱讀推廣人,也是讀書人的見證者;作為作家、媒體工作者,他是讀書人的記錄者。具有多年閱讀推廣和寫作經驗的他,原本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寫一本高大上的理論性著作,但他沒有,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將自己在閱讀文化建設中的所學、所為、所悟、所得,巧妙地融入每個讀書人的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在故事中體會領悟。就像作者常說的:一個好故事賽過一百條大道理。
《晨曦中的讀書人》這個名字富有詩意,而且能給讀者無限的遐想和希望。33篇,32個故事。人員包羅萬象,年齡差別大、職業分布廣:有退休賦閑的老人,有在校學習的學生;有兢兢業業的教師、公務員,也有下崗的全職媽媽、工地搬磚者;有四肢健全的正常人,也有心理病患者……他們都在閱讀中得到充實、療愈、提升,這使我想起毛姆那句至理名言:“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筑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書中一個個讀書達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業余時間不戀花香、銅香、酒香,而獨戀書香。講書人張治理、跟書學藝的傅德銀、閱讀使者李傳文、熱心書會的唐承菁、烈日下工地上的閱讀者、圍著摩托車吃飯的母子三人等,他們不僅是讀書用書的榜樣,更是安康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
一本好的書,自己能說話。一個元素、一組信息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正是關注于此,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群人的閱讀故事,還告訴了讀者應該怎樣去愛書、敬書、讀書、用書。《選書高人》通過女警官胡經環講述針對孩子的課業情況,選擇讓孩子閱讀傳統文化、兒童文學、紅色經典三種讀物,還讓孩子閱讀“地方文獻”即家鄉的書,這種“3+1”的選書方法,無疑給眾多不知如何為孩子選書的家長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方案。《敬書之人》中徐崇樹對書的敬畏,真讓人嘆為觀止。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畏往返20多公里的路途勞頓,堅持每周一次搭乘班車到縣城圖書館讀書、借書,尤其是用毛巾包書的舉動,成為傳奇。而作者對他取書時一系列細膩傳神的動作描寫,讓人感受到書、讀書是多么神圣的事!讀書人是多么值得人尊敬啊!這是真正的愛書人,這是真正的讀書人!我讀過“伏生護書”的故事,也略知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愛惜圖書的典故,但平生還是第一次看到身邊還有如此敬書之人,值得每一個讀書人學習。《父親讀書》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動容。
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每位老人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但很多退休老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一時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度過后面漫長的退休生活。《晨曦中的讀書人》一書中的《閱讀者》《老書迷》給予了答案。這兩篇文章寫的都是退休老人在讀書中找到退休生活目標,實現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故事。退休老大夫王文林,拒絕高薪聘請,在讀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地方志專家方琛先生,一直潛心編志著書,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融入書中,過上十分規律的“三書”生活。用他的話說:人家退休了迷詩迷畫、迷棋迷石、迷名迷利,我這一輩子呀,定然是迷不上別的什么了,就安心當這“老書迷”吧!不難看出,方琛志趣高遠,不為他圖,唯對書情有獨鐘。因為都是熟悉的書友,我知道他們不但自己讀書,而且帶領家人、親朋好友一起讀。兩人多次被安康市圖書館評為“優秀文化志愿者”和聘為“閱讀推廣人”,為“力推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傾心盡力。他們的讀書故事,給退休的和即將退休的老人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晨曦中的讀書人》以小見真情,以滴水見太陽。每篇小故事都圍繞著閱讀的核心,洋溢著讀書的快樂,文中不乏佳詞金句,一些勸學的箴言警句,鞭策人們積極參與閱讀,多讀書,讀好書,這也是該部圖書的一大特色。愿閱讀者如晨曦中東方那顆最亮的啟明星,照耀著你我,吸引著你我,共同為建設書香社會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