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翁
神河屈氏舉行孝義文化座談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因在外未能參加。網絡時代,雖在天涯海角,也同樣感受到座談會的熱烈氛圍,故作此文積極參與,與親友們追尋歷史、共敘孝義。
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坐標。孝義文化自周代“敬天法祖”的禮制萌芽,經孔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的倫理建構,至《孝經》確立“天之經、地之義”的文明地位,始終是中華文明的底層操作系統。漢代“舉孝廉”制度將其上升為國家治理范式,魏晉門閥借孝義維系家族傳承,宋明理學通過“家禮”構建社會毛細血管。這種以血緣為紐帶、以責任為內核的倫理體系,不僅塑造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進階,更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韌性密碼。在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中,孝義文化雖遭遇宗法制度解體之痛,但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內核,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原鄉。
現代轉型中的價值耦合。當代中國呈現“雙向解構與重構”的獨特景觀:一面是421家庭結構催生“空巢經濟學”,短視頻平臺涌現“云盡孝”奇觀,“反向贍養”現象折射代際關系重塑;另一面是《民法典》設立成年子女贍養義務,《覺醒年代》等影視重構傳統倫理敘事,社區“時間銀行”創新互助養老模式。這些嬗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深層共振:孝義文化中的責任意識滋養“敬業”精神,家庭倫理支撐“和諧”理念,代際反哺詮釋“友善”內涵。深圳“孝德文化周”將孝老愛親與公民道德建設融合,浙江“最美家庭”評選使傳統美德轉化為現代文明標識,展現出傳統倫理與現代價值的創造性轉化。
新型文明形態的構建路徑。重塑孝義文化需構建“三維坐標”:在價值內核上,將單向度的“順從倫理”升華為雙向度的“情感共同體”,如北京推行的“家庭發展能力建設”工程;在實踐方式上,推動祠堂文化向社區文化站遷移,家規家訓向市民公約轉化,如蘇州“家風銀行”存儲十萬家庭文明檔案;在制度保障上,建立“家庭——社區——國家”三級支持體系,推廣“家庭醫生+養老顧問”模式,完善“孝老假”等政策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在數字文明時代構建新載體:開發“親情數字遺產”管理系統,創建“代際共學”在線平臺,使孝義文化在元宇宙場景中獲得新生。
當故宮博物院用數字技術重現“乾隆奉母圖”,當粵港澳大灣區實施“銀齡跨越數字鴻溝”計劃,這些創新實踐昭示著:孝義文化從未消逝,它正以更富生命力的形態融入民族復興征程。這種文明基因的現代轉化,既是守護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戰略選擇,更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