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興述
平利縣弦子腔,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這朵生長在秦巴深處山間田野的山花,走過200多年滄桑歷史,2007年5月,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顯示出其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
嘉慶中葉,女媧山下水田河畔,住著李氏兄弟,哥哥李敬模,弟弟李增模。他倆天生愛好文藝,不論勞動還是空閑時間,總是哼哼唱唱,曲不離口。并一邊敲打鑼鼓,一邊說唱民間故事。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他倆竟成為弦子腔創始人。
清光緒年間,李興業之子李均志等李氏八兄弟,成為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傳人,同王家班一起,打破“藝不外傳”陳規,接納外姓弟子50多人入徒,班社隊伍日益擴大,演出地域擴展到周邊湖北、四川近10個縣區。
據《陜西省戲曲志·安康地區卷》記載:“民國年間……弦子腔皮影戲名噪陜鄂交界地”。
新中國成立后,弦子腔文化藝術迎來春天,得到快速發展。縣文化部門積極組織李王班社藝人與縣劇團專職演員一起,開展演出。由于有了老藝人的“傳幫帶”,縣劇團演員傳統戲曲水平日益提高,逐漸成為弘揚傳承弦子腔戲曲文化藝術的主力軍。
改革開放后,又一次迎來弦子腔藝術的大發展。弦子腔李家班社第四代傳人李鑒德,年逾古稀,不忍祖傳100多年的戲曲藝術失傳消失,于1978年秋組織藝人,再度走村串鄉演出,又在實踐中培養一批年輕弟子。作為第五代傳人,使得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薪火相傳。縣劇團演職人員積極投入其中,虛心向老藝人學習,創新改編,排演出一批弦子腔戲曲劇目,肩負起守護傳承民間優秀文化重任。2006年,縣文化部門支持重視,原縣劇團演員、民間藝人王和林領班,與李家班社第五代傳人們一起,組建成立平利縣城關弦子腔皮影隊,繼續傳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
弦子腔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勞動,初始不過是些民間小曲小調。第一代傳人,李氏兄弟自編自唱,編唱身邊的人和事,以及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沒有樂器伴奏,十分單調。
為豐富曲調,李氏兄弟積極探索創新,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基本單位,把 “蓮花落”唱曲變成各種不同的唱腔板式。同時,吸取其他劇種音樂特色,以及其他民間小曲精華,不斷完善其戲曲音樂體系。李家班第四代傳人李鑒德、王家班第三代傳人樊禮三,又將民間《玉美郎》《梳妝臺》等10余種山歌曲調和嗩吶曲調引入弦子腔,使其音樂更加豐富多彩,時而高亢熱烈,時而娓娓動聽。
在追求曲調不斷創新提高的同時,又將自己為弦子腔量身制作的弦胡、三弦和竹笛等樂器為其伴奏,使得弦子腔在演唱表演時,氣氛熱烈,感染力強,藝術效果明顯提升,使得古樸悠揚的弦子腔旋律,更具現代氣息。
走過二百多年歷史的弦子腔戲曲藝術,經過幾代傳人和眾多參與者的辛勤耕耘,現已形成13種板式和8種常用絲弦曲牌,另有18首嗩吶曲牌和30多種鑼鼓打頭,成為一套完整的戲曲音樂體系。
在前行的道路上,平利縣歷代文化文藝工作者的追夢腳步從未停歇,才使得這一藏于深山,少人知曉,民間說唱的小調小戲,終于走出大山,走向大舞臺,榮登大雅之堂,成為祖國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燦爛嬌艷的鮮花。
1986年,弦子腔古典戲《拾玉鐲》參加“陜西首屆藝術節”演出,榮獲一等獎。1997年,平利縣組織文藝工作者進京演出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榮獲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2011年,在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平利弦子腔作為國家“非遺”項目入園展演,進一步擴大了弦子腔影響力。2016年6月,平利自編自演的弦子腔小戲《雙喜臨門鬧春酒》,參加省非物質文化戲曲項目演出,受到戲曲專家及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來路漫漫。我們有理由相信,弦子腔這一古老傳統戲劇藝術,在前進的道路上,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