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
不看病不吃藥,在一簞食一瓢飲中獲得健康,在四季美味大快朵頤中養生,這是一個美好的夢想,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探索怎樣把夢想變成現實。
三千多年前的伊尹就是這樣一位食療先驅。伊尹是商朝著名的星級大廚,烹調時研究不同食材的四氣五味、歸經和升降沉浮特性,在調制美味的同時體悟食材對五臟調和以及對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伊尹認為:“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辛、苦、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將食材的五味推廣應用到醫藥中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烹飪始祖”和“廚圣”,以食療醫國醫民,所創“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烹飪的準則。他將烹飪與醫藥相融,將烹飪技藝與中醫養生結合,創制食療方劑,開創中醫“藥食同源”先河,從大廚轉身為大醫,奠定了方劑學基礎,后來又轉身為商之國相,醫國醫民,大廚、良相、良醫他全做到了,留下一部《湯液經》把食療方傳給我們。
歷代先賢大醫為這個夢想的實現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創立了完善的理論體系。
《素問·宣明五氣篇》依據中醫五行理論進一步闡述食療的醫理藥理原理:“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由此辨析五臟與五味之間的內在聯系,讓美味與養生融合。五味交融、成就獨特風味,美味和藥效兼得是食療的真諦。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提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常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就是說良醫在辨病清楚后應盡量采用食療方法,因為食療能排除邪氣安定臟腑,讓人心情愉悅,促進氣血通暢,是除病祛疾最好方法,食療之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存生。”蒼生大醫的諄諄醫囑至今回響耳際,懂得食療才能確保自身康寧。
孫思邈的愛徒繼承了師父倡導食療的學術思想,一生鉆研食療祛病養生之術,善烹飪,好美食,撰成《食療本草》一書,成為中醫史上系統論述“藥食同源”第一人,并以九十三歲高壽印證了食療的良好功效,這個人就是孟詵。孟詵一定是個骨灰級吃貨,要不然怎能把人間案頭上的食材一樣樣總結得那么精細,從四氣五味、質、色、口感,時令火候的選擇,搭配的屬性一一詳述,探索出讓人們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食療法,這是烹飪也是醫學最高境界,《黃帝內經》所云‘上工治未’就是這個意思。
回望中華文明史,美味食療是飲食文化一道奪目亮色。打開《詩經》,田野的質樸香氣,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先民對美味對健康的追求令人向往不已。《詩經》提到的野菜就有數十種,荇菜、卷耳、蕨、薇、蘋、藻、苓、荑、唐、芄蘭、諼草、蓷、荼、薺等等,是鮮野菜也是中藥本草。《詩經·谷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道出了苦菜和薺菜的真味,而《采葛》中采葛、采蕭、采艾的詠唱是多么美好的田園養生圖,先民們在山谷里在草坪上采野菜,追逐著嬉笑著歌唱著,一口春風一口鮮,一聲呼喚一首詩,心志悠然,陰平陽秘,正氣存內,病安從來?
食療是古老中醫王國里最美的花朵,幾千年來盛開不敗,是因為食療與每日的食飲同在,且簡單易行,千家萬戶須臾不離。食療就是遵循食材的特性和節氣、地域等自然界的節律,追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腳步,以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瓜果、蔬菜、草木、米谷等為主要藥用來源,熟知其藥理作用、制作、食用方法,在享用美味的同時養生健體,促進人體陰陽平衡,百病自消,華夏子孫把這個理念一代代傳承到今天。諸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五谷雜糧壯身體,青菜蘿卜保平安,”等等,這些樸素而簡單的諺語大概很多人都聽老人講過。簡單的食材,山野的百草,可以制作出維護健康的美味,讓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強健體魄,讓養生的過程變得輕松愉悅,我們對生活的記憶因食療和美味而燦爛。
歷代文人深諳此道,留下諸多詩文像珍珠一樣在歷史的長河里閃耀著光芒。唐代詩人杜荀鶴寫道:“時挑野菜和根煮”,宋代黃庭堅興致盎然地說:“試尋野菜炊春飯”,元代馬鈺更是撫腹興嘆:“一飽馨香野菜羹”,蘇東坡則細心地把做藥膳美味的配方公布于眾:“一斤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
至美之味往往來自簡單樸素的食材,新鮮五谷、四季果蔬、山中本草,樸素無華卻是最好的食療物品。食療、藥膳在鄉間民家柴鍋土灶上,在剛剛采摘的果蔬野菜里,因而,鄉村百姓擁有更好的食療,更多的美味。
我在北京平谷區深山一個叫塔洼的村子山居,至今已經兩年,跟村民學會了采野菜烹美味、食療養生的訣竅。每一開春,塔洼村就吹響了百草集結號,《詩經》中寫到的那些野菜山里都有,地黃、蒲公英、花椒芽、土槐芽、核桃花、榆錢、灰灰菜、野百合等本草遍布山野,它們既是強身健體的中藥本草,也是餐桌上的時令美味。野菜中的大眾情人要數薺菜和蒲公英啦,薺菜有和脾利水降血壓利尿消腫,鮮甜清香口感極佳。蒲公英入肝經,胃經,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之效,口感嫩爽,微苦而后甘,氣味芬芳,美味絕倫。常有城里市民開車專程來塔洼村采擷。
食之為美味,炮制為良藥。隨著村民采擷,漫山遍野,品種繁多,應接不暇。干脆列出菜單:今日蒲公英清肝明目,明天楡錢清熱安神,后天核桃花去火降壓,再后天花椒芽溫胃散寒……大自然的饋贈太豐厚了!跟村民學會了采二月蘭、三月蒿、清明的薺菜、五月五的馬蘭頭,夏至的婆婆丁,清炒調拌皆美味。清明前后,全村人出動采一種欒樹芽,鄰居告訴我這個野菜一定要吃,一年就這幾天,清胃利腸還增強一種不得病的力量(免疫力)。他們不一定懂中醫,也不一定懂醫書上講的如何收斂神氣、護肝肺,如何清濕利水祛燥,我請教他們時,只是說這個對肺好那個對肝好,他們從上一輩那里學會這些方法再傳給下一代,靠這些簡單的方法遠離疾病,健康而快樂。
我的東鄰有個九十多歲老嫗,多年前在山林做農活時砸傷了脊梁,獨自住在山坡上,務了偌大一個菜園子,除草澆地每日忙碌,還時時弓著腰上山采野菜。有一次給我送來一種我不認識的野菜,說吃這個野菜眼睛亮不得肝病,特別好。看著老人弓著腰顫巍巍地離去,感動不已。我按老人說的方法做了,真的好吃,但沒記住名字。但沒關系,神農已經一樣樣給我們嘗過了,村民們一輩一輩地傳下來。他們教給我的不僅僅是采野菜,還有他們那種生活姿態,質樸勤勞,恬淡怡然,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醫在舌尖上,在千家萬戶的一碗煙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