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拳王賽收官之戰在廈門圓滿落幕,至此,10個級別金腰帶得主全部產生,而這項國內職業拳擊頂級賽事也讓中國拳擊職業化改革再次成為拳擊界的熱點與焦點話題。過去的2017年,無疑是中國拳擊不平靜的一年,隨著鄒市明的衛冕失敗和熊朝忠的再度復出,中國拳擊該如何走職業化改革道路,成了業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但在改革大潮前,中國拳擊界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們曾出過熊朝忠、鄒市明等金腰帶的擁有者,但中國拳擊的職業化改革依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要真正實現轉型,仍任重道遠。
現狀
訓練模式短期內仍難改變
在鄒市明衛冕失敗后,其所采用的“移動式打法”(俗稱海盜拳)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實上,自從2013年國際拳聯修改規則后,這一打法是否應繼續延用便已成為業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據一位曾在國家隊執教的教練透露,為了適應重視對抗與重拳的國際規則,之前國家隊也曾嘗試過往重點訓練專項力量的道路上走,但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成功。
在張傳良接任國家隊總教練后,國家隊則再度回歸到以重視靈活性的“移動式打法”為主的訓練模式中,表面上看,這與國際拳擊倡導的對抗性和力量性似乎背道而馳。目前正擔任張傳良助手的貴州省拳擊隊總教練劉楊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單從鄒市明的一場失利就對“移動式打法”全盤否定,這一打法是基于中國拳手的特點而制定的,而且也正朝著具有國際適應性逐漸完善,“目前我們重視的是體能、技術以及擊打的時間、距離等方面的訓練,我們更希望是讓拳手去走一條防守反擊的道路。說實話,在體制內的中國拳手,要完全忽視奧運成績去進行職業訓練,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所以如何既保全奧運表現,又不影響拳手日后的發展,我們想到的辦法就是采用這種進階版的移動式打法,等于在原有基礎上,加強了擊打力度。”
不過,劉楊海的這一觀點并不能夠得到業界所有教練的認可,一位不愿透露真實姓名的知名教練表示,“從現在職業拳擊手的拳臺表現來看,移動式打法顯然很難占據優勢,在拼力量和重拳的職業拳壇,如果缺乏長期的力量訓練作支撐,那么再好的技術,也無法對對方造成傷害,這樣的防守反擊跟‘打點’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好不容易在職業拳擊的路上向前進了一步,如今重拾移動式打法,等同于在走回頭路。”
從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中我們不難看出,靈活訓練與力量訓練似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點,記者也從運動康復專家張東仁處得到了說法——“力量訓練有增肌的功效,肌肉的過度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身體整體的靈活性造成影響,因此如果是重視靈活性的戰術,大多會選擇減少力量訓練。”——進階版的移動式打法是否能夠適應職業拳壇,我們尚需時間來證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短期內,中國拳壇重視靈活性的打法難以改變,起碼從目前來看,這在講究力量和重拳的職業拳壇想要打出一片天,并不容易。
調查
商業化是發展職業拳擊的必要條件
雖然在中國,職業拳擊的發展才剛起步,即便是拳擊項目,也尚屬冷門運動。但在世界范圍特別是歐美國家,拳擊受關注和受歡迎的程度并不亞于足籃,那么在這些盛行拳擊之風的國家里,職業拳擊到底是怎樣一個模樣呢?英國職業泰拳史上首位中國籍拳手兼教練韓博惟就自己在英國期間的所見所聞給出了答案:“在歐美國家,拳擊是格斗類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一個項目,畢竟歷史悠久,也是受關注度最高的一項賽事。在國外,職業拳手以打拳為生,拳擊賽事是純商業化的運作,頂級拳手可以獲得巨額獎金,一些中等水平的拳手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整個拳擊業有強大贊助商和觀眾在背后支持,沒有什么阻力。”
在韓博惟看來,職業拳擊在國外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除了商業化程度高,更離不開的是群眾的參與熱情,“我最深的一個感觸就是在國外開拳館,你說在中國開拳館很多都是為了賺錢,但在國外不是,在國外辦拳館你要支付很大一筆資金,包括場地、拳手、保險、賽事等等……還要犧牲大量個人時間,如果不出于自身對運動的熱愛,這種費力又不怎么賺錢的行業很難會有人去做,甚至有些時候拳館還會虧損。我所在拳館的教練,他曾經的職業可以給他帶來相當于現在四倍的收入,所以這是我覺得感觸很深的一點,他們為了自己熱愛的行業可以不計得失,我覺得這是國外拳擊能夠發展起來的原因之一。”
“重拳”PK“海盜拳”
正方:“說實話,在體制內的中國拳手,要完全忽視奧運成績去進行職業訓練,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所以如何既保全奧運表現,又不影響拳手日后的發展,我們想到的辦法就是采用這種進階版的移動式打法。”——國家隊總教練助手、貴州省拳擊隊總教練
反方:“在拼力量和重拳的職業拳壇,如果缺乏長期的力量訓練作支撐,那么再好的技術,也無法對對方造成傷害,我們好不容易在職業拳擊的路上向前進了一步,如今重拾移動式打法,等同于在走回頭路。”——不愿透露姓名業內知名教練
展望
小級別比大級別更容易打出天下
雖然中國拳擊職業化才剛剛起步,且面臨著重重阻力,但在中國拳手中,其實不乏能夠接過世界拳王衣缽的希望之星,如曾在APB斬獲金腰帶的呂斌、張家瑋,又如目前在boxrec的排名系統中以88分的積分排在所有中國拳手第一名的小將徐燦,都是拳壇被賦予重望的拳手。反觀中國職業拳擊的發展道路,熊朝忠、鄒市明到呂斌、徐燦,俱是蠅量級到羽量級的選手,這似乎也昭示著中國職業拳擊的突破口依然在小級別——或許,在小級別的較量中,中國拳手在力量與重拳方面的差距不如中大級別般明顯,靈活的打法也更具有適應性。在體制內選手不再如以前一般處處受限,逐漸可以接觸職業賽事的今天,中國拳擊職業化改革的道路,仍能讓我們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