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超元年開賽一個月,發生變化的不僅是賽事名稱、參賽隊伍,還有聯賽的職業化前景
現如今,看場排球聯賽,您可以端坐電視機前或電腦桌前,甚至抱著手機窩在沙發里,精彩處,還能發條彈幕跟素未謀面的網友探討一番——2017—2018中國排球超級聯賽的全部場次,都有電視或網絡轉播了。
這只是全國排球聯賽更名為中國排球超級聯賽(以下簡稱排超)后的改變之一。開幕一個月來,排超的種種新面貌,讓人看到了聯賽的很多可能性。
“00后”姑娘李盈瑩相信會是排超元年最精彩的記憶之一。單場獨得45分打破朱婷保持的聯賽紀錄,截至目前分別以242分和213分遙遙領跑得分榜和扣球榜。半年之前,還有球迷抱怨中國女排都是“老面孔”,而今,李盈瑩異軍突起,讓一些球迷“擔憂”國家隊陣容取舍會平添“甜蜜的煩惱”。
而這也只是聯賽的看點之一。如今,“90后”甚至“95后”漸挑大梁,女排的高意、王媛媛,男排的張景胤、俞元泰,都值得關注。此外,女排名將表現依舊出色,張常寧遇強愈強、曾春蕾火線回歸、袁心玥連續9輪入選最佳陣容,男排新老國手“臨時轉會”上海隊出戰世俱杯,也都為聯賽增添了話題和熱度。
新人出彩、國手強勢,得益于比賽機會的增多。一方面,本賽季男、女排各由12支隊擴軍至14支,聯賽周期也從3個月拉長到5個月;另一方面,除了上海女排引入韓國名將金軟景,聯賽的外援數量與質量較上賽季均有下降。
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聯賽運營機構披露的商業數據。據報道,本賽季開打前,10余家平臺就為排超新媒體版權叫價至約3000萬元;女排揭幕當日,“京滬大戰”吸引了600萬球迷網絡觀賽,有超過20萬觀眾參與了互動。
當然,排超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球隊冠名贊助仍無著落或青訓投入不達標,比如排協完全放開轉會市場鼓勵人才流動而應者寥寥。但相比之前的勉力經營,新生的排超,確實呈現出更高的競技水平、更強的娛樂屬性、更新的技術手段,有了向著規范化、市場化、職業化發展的勢頭。
而且,若是比照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去年提出的聯賽改革“三步走”計劃,排超如今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專業公司運營聯賽”“推出俱樂部準入制,實現球員自由轉會”的目標。至于真正“打造中國排球超級聯賽”,當然不能滿足于名號的“升級”,只要做著正確的努力,都值得期待、值得鼓勵。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3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