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健
近日,紫陽縣漢江畔的茶園層疊如浪,修腳培訓基地內,學員們正認真學習技能。十年前還戴著“深度貧困縣”帽子的秦巴山區小城,如今憑借富硒茶與修腳足浴兩大產業強勢崛起,年綜合產值突破378億元,直接帶動17.4萬人端穩“技能飯碗”,走出一條“產業造血、就業富民”的特色振興路。
在紫陽縣修腳師就業創業示范園,實習學員正為老人提供免費修腳服務,手法嫻熟精準。“前年我在這里參加了修腳師基礎班,結束后被推薦到武漢市拾嘉壹修腳門店工作,現在月薪8000多元。這次回來參加提升班培訓,明年打算和妻子開店創業!”高橋鎮村民任淋章信心滿滿。
一把小小修腳刀的背后,是紫陽獨創的“黨政主導+龍頭帶動+基地培訓+定向就業”模式。政府實行“三包兩免一補”(包吃住就業、免學雜費教材費、補交通費),10年累計培訓修腳師4.5萬人,脫貧戶參訓率超45%,就業轉化率85%。從山上種植艾草、花椒等中藥材,到山下建廠生產藥包刀具,再到山外布局2.4萬家門店,形成完整產業鏈;2024年,該縣修腳產業年營收308億元,普通技師月薪6500元以上,千人年薪超50萬元。遠元集團等企業將門店開到美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中醫修腳技藝沿“一帶一路”揚帆出海。
“過去采茶只有一季春茶,如今夏秋茶也能賣錢,全年收入翻番!”煥古鎮茶農袁光發指著自家的12畝茶園笑著介紹。通過“訂單農業”,他家今年春茶鮮葉以每斤150元被茶企收購,加上夏秋茶收入,全年超10萬元。
紫陽茶的“破圈”之路,靠的是科技賦能與“三產”融合。科技提效,引入無人機飛防、山地軌道運輸車,建設智慧茶園監控系統,茶園畝均收益從3000元躍升至1萬元,大連村28戶茶農鮮葉銷售突破10萬元。鏈條延伸,開發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金橘茶、康吉茶、荷葉茶及茶食品、茶飲料等40余類產品,2024年茶葉綜合產值達70億元。茶旅融合,青中村打造民宿集群、云海觀景茶室,通過培訓“茶藝師”“民宿管家”等,發展鄉村旅游,該村村民農特產品人均年收入1.5萬元,閑置資源變“入股紅利”。
兩大產業之間的“化學反應”正催生出令人驚喜的新機遇。2024年,紫陽啟動“千城萬店售硒茶”計劃,全國2.4萬家修腳門店化身茶葉分銷前沿陣地,技師變身推銷員,在顧客享受服務時奉上富硒茶;店內循環播放茶鄉宣傳片,掃碼即可下單。這一模式精準觸達每年2億修腳客流,為紫陽茶產業銷售推廣開辟新渠道的同時,也為紫陽文旅帶來了“新流量”。
西安游客周華4月初在小區修腳店做足部護理時,看到店內播放的宣傳片并品茶后,隨即帶家人在周末自駕前往紫陽。他在茶園親手制茶,入住紫陽茶宿,參與茶山音樂派對,還購買多份茶禮贈友。
紫陽通過修腳店進一步拓寬群眾就業渠道,用富硒茶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更以“一店一茶、雙鏈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