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忠良 琚長軍
在紫陽縣向陽鎮太月社區,41棟樓院錯落有致,孩童嬉鬧聲與老人閑談聲交織,一幅祥和畫卷徐徐展開。這個由8個鎮20個行政村群眾組成的搬遷社區,用黨建引領下的網格化治理新模式,讓1330戶、4353名搬遷群眾在14張“小網格”里實現了“穩得住”“融得好”“能致富”。
紅色引擎: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
“剛搬來時,鄰里互不相識,樓道垃圾亂堆,矛盾糾紛不斷。”居民張大媽的話道出了搬遷初期的治理困境。2020年社區成立之初,面對“陌生人社會”的治理挑戰,社區黨支部主動扛旗,以41棟樓院為骨架,精準劃分14個網格,構建起“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居民”的紅色治理鏈條。
14名專職網格員持證上崗,2個黨小組扎根網格末梢,28名黨員化身兼職網格員,讓黨組織的力量延伸至每個樓棟。黨員網格員陳春榮敲門送崗位信息、幫居民報名技能培訓的場景,是14個網格的日常寫照。三年來,黨員網格員累計化解鄰里糾紛47起,幫扶32戶困難家庭,用實際行動推動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讓紅色引擎成為社區治理的核心動力。
三網融合:筑牢平安家園“防護盾”
清晨的巡查、傍晚的叮囑,是太月社區居民最安心的“日常音”。社區將網格打造成風險防控“前哨站”,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網融合的安全體系。網格員堅持“日巡查、周走訪、月研判”,今年已排查整改樓道線路老化、消防通道堆物等5處隱患;50盞新路燈照亮回家路,23臺 “一鍵呼叫”設備保障獨居老人的安全,微型消防站38件器材每周實戰演練,筑牢安全防線。
社區監控室的大屏幕上,14個網格重點區域實時可見。“系統監測到獨居劉奶奶兩天未出門,我們及時上門送醫,避免了意外。”黨支部書記覃紅林的話,道出科技賦能的力量。人防的溫度、物防的堅實、技防的精準,共同構成平安家園的“防護盾”。
精細服務:鋪就共富共享“幸福路”
“從山里搬來愁沒活干,現在社區工廠樓下開,一個月掙3000多元!”社區鞋廠工人李大姐的笑容,是民生改善的生動注腳。14個網格的“便民服務站” 提供醫保代繳、證件辦理等10余項服務,網格員當“跑腿員”,今年已為行動不便居民代辦事項800余件。
針對2098名適齡勞動力,社區精準畫像,開展足浴、電商等技能培訓,引進3家社區工廠,開發16個公益性崗位,助力97人家門口就業、750人外出務工,2024年人均增收達5000元。文化融合同樣給力,舞蹈隊、器樂隊常年活躍,11場文藝活動拉近心靈距離,樓棟“文化長廊”講述脫貧與鄰里故事,讓8個鎮居民成“一家人”。
如今,省級民主法治社區、省級婦女兒童之家示范點等榮譽見證著太月社區的成長。覃紅林說:“14個小網格裝著4353人的大民生,我們要繼續朝著‘融得更親、富得更穩’努力,讓每扇窗都亮著幸福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