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欣欣
“這批蝦苗長得好,荷花也陸續開放,游客既能賞花又能品蝦,收益會更可觀。”盛夏時節,走進紫陽縣蒿坪鎮改革村千畝荷塘,改革村黨支部書記、鎮人大代表鄭大衛正在俯身查看“荷蝦共養”的蝦苗長勢。這是他不滿足于單一荷花種植,外出取經后引入優質蝦苗養殖,才成就了“水里養蝦、水面開花”的立體生態模式。
近年來,紫陽縣蒿坪鎮人大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和美鄉村建設,積極組織發動各級人大代表主動擔當作為,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環境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貢獻了代表智慧和力量。
產業興,特色產業鋪就致富新路徑
在蒿坪鎮東關村富硒糧蔬基地的大棚內,豇豆垂掛如簾,辣椒綴滿枝頭。東關村黨支部書記、市人大代表危成成指著長勢喜人的作物介紹道:“我們積極探索‘支部建大棚+代表做表率+農戶承包’模式,村集體兜底,鼓勵農戶種植。在人大代表的宣傳帶動下,圣女果、羊肚菌、西藍花等高附加值作物相繼落戶,實現四季豐產。更關鍵的是,通過精深加工,富硒農產品的價值實現了翻番,成功銷往西安、江蘇等地,曾經的‘提籃售賣’蝶變為如今的‘精品直銷’。”這一轉變,村民感受最深。“以前只會埋頭種地,現在從種到賣都有人操心,收入還翻倍了。”村民們的笑容里滿是獲得感。“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品牌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讓富硒資源真正轉化成了村民增收的底氣。2024年,東關村帶動就業50余人,集體經濟固定資產達208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躍升至1.63萬元。
蒿坪村黨支部書記、縣人大代表邱壽高則深諳融合發展之道:“光賣茶葉不行,要想辦法讓游客留下來喝茶、吃飯、買特產,帶動周邊生意活起來。”在蒿坪村的千畝茶園里,他積極引入青春茶壺、觀光小火車等網紅打卡點,有效聚集人氣,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代表們不僅引路,更重賦能。金石村黨支部書記、鎮人大代表喬興華依托農夫集市組織實用技能培訓,助力6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鎮人大代表胡以準聚焦“能人效應”,積極對接產銷資源,幫助20余名村民依托村內產業穩定就業。
治理活,下沉一線激活善治新引擎
鄉村善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紅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鎮人大代表陳緒蓮主動下沉網格,化身矛盾調解員。當得知兩戶鄰居因宅基地界石挪動起了爭執,她忙上門調解:“趙大哥,李大嫂,界石位置老會計那有記錄,咱一起去找找,實地量清楚,總比慪氣強。”一番耐心溝通和實地丈量后,雙方心服口服。她還定期走訪重點人群,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培育文明鄉風是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金石村黨支部副書記、縣人大代表鄺安麗依托金石村孝義文化園深耕細作,在“道德講堂”上,她用身邊人孝敬老人的真實故事打動村民。課后,幾位老人拉著她的手感慨萬分,“就該多講講這些實在事!”得知有村民要大辦喪事,她主動上門勸說:“王大哥,王叔勤儉了一輩子,后事從簡不鋪張,既是為你們減負,也符合王叔節儉的美德。”在她的努力下,喪事簡辦等新民風成為共識,村規民約深入人心。悉心照料患病公婆多年的村民夏勝德,先后獲評縣道德模范、“安康好人”,她對鄺安麗說:“照顧老人是本分,沒想到還受了表揚。”
生態美,內外兼修提升鄉村新顏值
近年來,蒿坪集鎮面貌日新月異。這一切,離不開黨委政府的苦抓實干,也離不開街道社區黨支部書記、縣人大代表錢遠紅的“剛柔并濟”。過去垃圾清運不及時,商戶時有雜物亂堆現象,她便帶著社區干部堅持每天巡查,督促整改。一次夜間巡查到張家商戶時,見門口堆滿了雜物,她上前和氣地說:“張老板,門口干凈了,顧客看著舒心,生意自然更紅火!垃圾車馬上來,我們搭把手一起收。”她不僅柔性勸導,更主動聯系保潔公司增加清運頻次,用小喇叭走街串巷宣傳環保理念。在她剛柔并濟的努力下,集鎮實現了由“臟亂差”到“凈暢美”的轉變。
如何讓鄉村之美長久駐留?神龍富硒產業園負責人、縣人大代表邱超和黃金村黨支部書記、鎮人大代表曾祥鵬接續發力。
邱超為了讓鎮子更美,自掏腰包購買一萬余株花苗捐贈給各村。他樂呵呵地跟工作人員說:“家家種點花,咱們鎮子就更漂亮了。”
曾祥鵬帶頭整治房前屋后環境,對觀望的村民老劉說:“家門口這塊地平整下,種點花草,看著多清爽!來,我幫你一起弄。”
王宗偉是黃金村的聯村領導,也是一名鎮人大代表。聯村期間,他深挖文化底蘊,精心設計“北溝記憶”文化墻。為了讓黃金村的和美鄉村建設承載起厚重的集體記憶,他與施工方反復溝通:“設計要還原舊貌,盡量用老磚、老瓦、老物件,修舊如舊,才能留住鄉愁,讓年輕人記住這段歷史。”他的用心用情讓北溝口煥發新生,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從富硒產業鏈的蓬勃發展到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再到人居環境的詩意蝶變,蒿坪鎮各級人大代表正日益成為撬動和美鄉村建設的關鍵支點。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詮釋擔當,讓鄉村既保留了傳統耕種的醇厚韻味,又煥發出與時俱進的蓬勃活力,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