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作為陜南第二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紫陽縣城關鎮仁和社區在4年時間里,通過創新管理服務機制,強化產業就業支撐,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讓8000余名群眾的生活煥然一新。
從“人合”到“人和”,這是仁和社區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生動實踐之路。
“荒草地”變身“新社區”
2019年9月25日,紫陽縣舉行仁和國際千戶移民搬遷安置社區集中入住交鑰匙儀式,1930戶8101人在此開啟新生活,成為全縣12.9萬“移民大軍”中的一員,他們從紫陽縣15個鎮搬遷至此,住進了39棟新樓2000套新房里。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安置搬遷,在紫陽歷史上尚屬首次。
2017年以前,仁和社區所在地位于城郊接合部,地段偏僻、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荒地與田地散布其中。2017年起,紫陽縣綜合運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和新型城鎮化政策,以縣城周邊作為主要安置區,社區規劃用地260畝,建筑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讓搬遷群眾最大程度共享城市資源。
由于建設體量大、任務重、工期緊,加之受前期征地拆遷、材料緊缺和陰雨天氣等影響,仁和社區成為紫陽易地扶貧搬遷的艱中之艱。回想往日一幕幕熱火的建設場景,仁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儲成凡格外激動。“建設高峰期時,260余名干部緊盯200多個作業面,日均用工1500余人。大家硬是在荒草地上成就了一個個奇跡,實現了搬遷群眾如期‘合’在紫陽的目標。”
現在走進社區,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錯落有致的景觀樹,休閑的居民悠然漫步,儼然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
創新舉措保障服務
楊術申是從高橋鎮雙龍村的大山里搬遷出來的村民,作為第一批入住仁和社區的搬遷群眾,他很快適應了社區新生活,并懷著讓“家”變得更好的憧憬,擔任起社區網格員一職,幫助其他村民更快地適應社區生活。
作為網格員,楊術申平時在自己管轄的樓棟間來回巡查,困難群眾摸排、政策宣傳、調解鄰里家庭矛盾,這些工作辛苦而瑣碎,但楊術申樂在其中。
搬遷伊始,仁和社區自上而下推行基層自治,以楊術申為代表的網格員們把服務延伸至每家每戶,分工管理各自樓棟間各項事宜,搬遷群眾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將基層自治規范化、細致化,按照“321”基層管理模式,建立一二三級網格長組織架構,干部說法說政策,群眾說事說心聲,大事要事民主協商。
此外,社區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居住簿管理制度,按照“原址管理地和林,新址管理房和人”的思路,為搬遷群眾發放紫陽縣移民搬遷居住證。“現在,搬遷群眾可以在社區辦理養老保險、城鄉醫保等業務。既不用兩頭跑,又方便了社區管理。”社區工作人員高利敏說。
破解難題實現“人和”
為防止“一搬了之”帶來的種種不穩定因素,社區開始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社會治理的漫長探索。在“放任不管”與“管得太多”之間找到平衡點,將“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價值”與“快速融入、完善社會保障”協同推進,網格員、樓棟長、實訓中心……仁和社區摸索出的基層治理經驗,破解了紫陽139個集中安置點的一個個復雜難題。
搬遷群眾張攀國離開大山深處的石瓦土房,和家人搬到新房里,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困難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期。幾乎被大山困頓了一輩子的張攀國早已習慣了“燒柴取暖、戶不閉門”的日子。“剛搬過來時,煤氣灶和電器不會用,社區就組織我們學習使用電器。現在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與原來老家的房子和生活條件相比,真是好太多了。”
近年來,社區還建起了黨員活動中心、社區綜治中心、便民服務室、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婦女兒童之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健康小屋、新社區工廠、幼兒園、衛生院、農貿市場等,服務設施應有盡有。
社區黨支部書記儲成凡說,當每個“新移民”都對應到了為他們負責的人,很多工作才能開展下去,各級都在想辦法,完善社區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就是為了讓像張攀國這樣的搬遷群眾更加順暢地變為市民,實現“人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