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志貴)紫陽高橋鐵佛村57歲的村民胡光云早年喪偶因家貧一直未能再娶,兒子胡先伍30多歲還未成親。父子倆通過學習修腳技能后從事修腳行業,全家當年實現脫貧,父子倆先后結婚安了家。鐵佛村以前90多個40歲以上找不到媳婦的通過修腳掙到了錢找到了媳婦從此消除“光棍村”。該村村民胡先海在杭州等地共開了8個“紫陽修腳店”,兄妹四人和親朋好友各管一個店,這種以家庭為主的夫妻店、兄弟店、姐妹店等家族創業模式起到一帶十、十帶百的輻射作用,達到了一店帶動幾家脫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滾動效果。該村常年在外從事修腳行業的達1300人,分別占全村外出就業人員1500人和總勞動力1700的90%和80%。全村928戶村民有一半的村民買了小汽車,有200多戶分別在高橋鎮開發建房并在鎮安置小區、紫陽和安康購買新房。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0元,分別超過紫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789元的三倍和全國農民純收入12363元的2倍多。村里存款在100萬元以上的創業成功的“小老板”就有200多戶。在該村從事修腳行業的:憑著一把小刀子、掙回大票子、找個好妻子、開著新車子、住上洋房子、過上紅紅火火的小日子“六子齊動”,成為遠近聞名、令人羨慕的“鐵佛現象”和國內修腳致富第一村。
走進紫陽修腳大鎮高橋,從“修腳行業古老、修腳職業高尚”的宣傳標語和“遠元修腳社區”、“遠元幼兒園”這些專門為解決修腳從業人員“三留守”問題而興建的座座小樓及與之相對應的集鎮避災移民安置小區,產生一系列的“高橋效應”仿佛使你進入“修腳世界”。
該鎮平均每戶有2至3人從事修腳產業或開修腳店。全鎮九村一社區,從事修腳足療的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占該鎮外出務工人數5000人的80%,接近全縣修腳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每到春節期間,從四面八方匯往高橋信用社的匯款單和排著長龍取、轉、存款的農民把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僅高橋鎮農商行和郵儲銀行里的存款余額就達2.5億元。
從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紫陽整合各類資源、共舉辦修腳足療等技能培訓200多期,結業學員1.68萬人,培訓后就業率超過70%以上,有一萬余名“紫陽修腳師”身懷“腳”技走上就業崗位、實現穩步就業,月工資穩定在4000元以上。第一批學員賀代興、余開成、劉靜等結業后在鄭遠元修腳連鎖店上班,剛開始為一個顧客修一次腳只有20元報酬,后來擔任店長每月工資八千到一萬元,現擔任“鄭遠元專業修腳”福州、上海、武漢大區經理,2016年年薪達100萬元。目前,紫陽從事修腳行業年薪超過50至100萬元的達50余人。一個“紫陽修腳師”每年人均收入5萬元,按2016年紫陽農民人均純收入8789元計算,相當于一個“紫陽修腳師”攢回一個農民6年的純收入。從事修腳產業的脫貧一萬余人,超過紫陽年脫貧人數1.5萬人的60%。目前,在全國各地開修腳店的就有2000多家,從事修腳行業的從業人員達1.8萬人,年創經濟收入超過6.8億元,是該縣財政總收入2.9億元的2倍多,超過全縣年勞務收入12.5億元的50%,支撐起勞務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紫陽創業經濟、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特色亮點產業并在陜西全省推廣。
筆者調查:紫陽縣2005年外出務工人員8萬人左右,創收4億元。11年后的2016年在外出就業人員8萬人不變的情況下創下12.5億的勞務收入,是11年前的三倍;2016年紫陽農民人均純收入8789元,比2005年1669元增加5.2倍。而全國農民2016年人均純收入12363元,比2005年農民純收入3255元增加3.8倍。以上數據表明:紫陽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當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的情況下,紫陽農民收入特別是外出創業人員的收入仍然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上一直奔馳。這與近幾年悄然興起的新興產業“紫陽修腳”創下的財富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