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琦 )“原來住在山上,雨天泥巴晴天灰。現在住在樓上,樓下打工掙錢,衣食住行不用愁”這是紫陽縣紅椿鎮移民搬遷戶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該鎮圍繞“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園區承載、產業同步”的思路,在實踐中總結了“三個統籌”的搬遷經驗,貧困群眾實現了擺脫自然災害侵襲和發展環境制約,真正過上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樹立系統思維,堅持統籌安置
紅椿鎮總人口4447戶16824人,在冊貧困戶1803戶5788人。該鎮地處大巴山腹地,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2900戶10200人居住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通過脫貧、避災、生態、和其他類型搬遷已搬遷2200戶,目前,尚有700戶需要搬遷到集鎮,計劃通過2017-2018年全部得到解決。在移民(脫貧)搬遷政策的激勵下,該鎮吹響了搬遷集結號,聚力推進脫貧攻堅。“我們在移民搬遷工作中,提出了統籌對象,融合安置;統一摸底,分年實施;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總體思路”。該鎮黨委書記龔穎介紹到。據了解,該鎮在類型上區分輕重緩急,率先抓好脫貧和避災搬遷,然后分年度安排其他類型的搬遷。在對象上堅持先易后難,不搞“一刀切”,把那些搬得起、有意愿的群眾作為重點,從而帶動更多的群眾自覺自愿地搬遷。在方式上多元化安置,通過進城外遷、集中入鎮、分散安置、舊房改造、政府兜底、去存商品房等多種方式,滿足群眾的搬遷需求。
突出增收致富,堅持統籌就業
居住環境改善了,搬遷群眾亟待解決的便是經濟來源問題。“生態移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保證移民群眾安全入住、出行有路、致富有業、上學有校。”該鎮鎮長覃樺說,讓群眾搬得來、住得穩、早致富,是移民搬遷最終要達到的效果。為了向貧困宣戰,該鎮瞄準搬遷貧困人口的數量、年齡結構、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就業意愿、就業與失業狀況等基本情況,建立和完善移民搬遷人員就業檔案系統,分類動態管理,分層次、有計劃統籌安排就業。從侯家坪村搬遷入住到集鎮集中安置點的38歲焦家明高興的說道:做夢也想不到啊,祖祖輩輩的高山人,能下山,住到街邊邊,把原來的茶園入股到茶廠,全家人還能在園區打工,再也不愁收入問題了。圍繞新區建園區、圍繞社區建工廠,是該鎮在移民搬遷工作中的新探索,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據介紹,該鎮在移民安置點時,科學編制集鎮總體規劃,依靠茶葉這一主導產業,建成了盤龍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引導搬遷群眾通過帶資入股、土地流轉、茶園轉包、茶園共建等方式實現就業,使搬遷群眾有家業、有就業、有產業,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至目前,盤龍現代農業園區共解決472名貧困戶就業。同時,該鎮積極鼓勵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引進縣內首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鉅源鞋服有限公司),建成了社區工廠,年產成品鞋面120萬雙,年產值5000余萬元,公司現有員工306人,全部為當地村民,其中,搬遷戶138人,占45%,員工月平均工資為2800元。
強化共享融合,堅持統籌服務
搬遷群眾有家、有業了,如何快速融入這個大集體,共享改革發展紅利?這是該鎮黨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共享基礎設施。該鎮把安置點建設與醫療、教育、養老、民生、兜底、等統籌謀劃、同步安排、整體聯動,在新區建成了幼兒園,學校、醫院、農貿市場、汽車站、休閑廣場、殯儀館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從硬件上完善公務服務保障。共享文化建設。為了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集鎮,集鎮新區組建了3個文化社團,組織搬遷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引導搬遷群眾除陋習樹新風,促進融合安置。僅去年以來,共組織開展21場次文化活動。“原來我家小娃上學要走幾公里的上路,現在只需要2分鐘就到了,看病也方便了,醫院就在家門口,把娃送到學校,我們這些老年人就在廣場鍛煉一會兒身體,住這里真舒心”67歲的李大爺連連感嘆。“挪窮窩,住洋樓,了卻祖輩心愿;有增收,展歡顏,共建美好家園。”就像搬遷小區的一副對聯一樣,堅信搬遷群眾的城里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