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效廉)隆冬時節,紫陽縣洞河鎮香爐村四組50出頭的龔德會正參加縣農業部門組織的職業農民培訓學習。中等個子、憨厚老實、敢想敢干,先后下過煤窯,擺過地攤,更是嫻熟的架線師傅,頭腦靈活的他是全村第一批富裕起來的致富能人,成為了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發展特色種植業的“領頭雁”。
2015年,通過村黨支部牽線搭橋,流轉土地200余畝,栽植大紅袍花椒和油用牡丹,建起了廠房進行農產品和糧油加工,成為當地有名的“經紀人”。他看好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放棄了電力公司的優厚待遇,不顧家人和親朋好友勸說,毅然決定回鄉創業,成立了富家灣果蔬專業合作社。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通過林業部門提供種苗,鎮村干部協調流轉土地和技術跟蹤服務,栽植花椒150畝、油用牡丹50畝,還租用閑置校舍建起了烘干室120立方、冷庫90立方,辦起了糧油加工作坊,將多年辛苦掙來的100余萬元全部投入到當家產業中,實行“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以本村貧困群眾為重點,輻射帶領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三年后,種植的花椒、牡丹將進入豐產期。花椒成園后,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管園、采收,每年可解決本地30余人長期務工,為村民就近帶來勞務收入100余萬元。通過牡丹種植、牡丹產品研發加工、牡丹觀光旅游為主的三產融合發展路子,推動牡丹產業大發展,帶動周邊群眾在家門口享受致富新成果。
善于學習的他還進行蔬菜、糧油深加工,通過參加電商學習培訓,建立網絡銷售平臺,對貧困群眾種植的農作物予以保護價收購,將干洋芋果、干四季豆、干豇豆、干洋芋片、生姜、紅薯、土豆、黃豆、土雞、本地菜籽油等本土富硒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遠銷省內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規模的擴張和農業生產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向農業部門申報市級農業園區。
除了創辦種養殖業,龔德會還推選為縣政協委員農業界的佼佼者。在政協第十二屆紫陽縣一次會議上,他向大會提交了加強小微企業、農業園區在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扶持提案,希望通過農業部門獎勵扶持帶動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積極推動產業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后勁。
談到未來,他沒有滿足于現狀,也并沒有對當前創業面臨的資金、技術方面困境而退縮。還要繼續流轉土地、擴大特色產業規模,栽植100畝香椿樹苗采收鮮椿芽,種植100畝牧草,建圈舍養牛500頭。
春去冬來,他每天都在田間地頭“照顧”好這些搖錢樹,做好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日常管護,一株株樹苗在悉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昔日貧瘠的土地正煥發生機,信心和希望洋溢在龔德會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