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陜西新聞聯播“追趕超越新篇章、五個扎實新實踐”專欄以《扶貧款變股本金 讓貧困戶穩步脫貧》為題,報道了紫陽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通過帶資入股、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方式,實現貧困戶勞務、土地、分紅多重受益的實踐和做法。全文如下:
在脫貧攻堅中,陜西將扶貧資金參股到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進行規范化、高標準農業生產,讓貧困戶穩步脫貧。
安康紫陽縣高橋鎮的貧困戶吳捷常近日正忙著給玉米施農家肥,由于年初他把土地流轉給了當地一家企業建立的農業園區,按照標準化生產、施肥,今年他家的玉米長勢看好。
紫陽縣高橋鎮龍潭村村民吳捷常:“沒交給園區的時候,(產量)只夠喂一兩個豬仔,只夠豬吃。現在我種點玉米,按照(企業)的要求開始上點底肥,其他的不用掏錢。”
老吳告訴記者,他家種了3畝玉米,往年就是自家用。而今年不同了,園區企業在種玉米之前,就以高于市場50%的收購價格和他簽訂了購銷合同,他家僅靠種玉米一項收入就能超過3000元。加上他在園區打工,每個月還有800元的工資,按照這個模式,他家今年肯定能脫貧。
紫陽縣開源富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李遠權:“其實貧困戶和我們也就是一個股東關系。如果出現天災或者蟲害,有減產或者絕產的時候,公司還會和專業合作社提供一部分資金,來補償種植戶的損失,保障貧困戶的最低受益。”
紫陽縣有貧困人口9.52萬人,當地精選了富硒農產品和茶葉加工兩家龍頭企業,推薦給陜西省供銷集團。經審核后,一共注入免息資金3500萬元,并按照每1萬元帶動0.3戶的比例吸納貧困戶。供銷社參與企業的資金監管,企業負責市場經營,每年把注資額的10%返回給當地政府作為扶貧專項資金,8到10年時間要全部返完。
紫陽縣委書記趙立根:“把企業的責任、政府的責任、貧困戶的責任,具體明確合同化,將有效地保證我們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我們脫貧攻堅工作的水平,切實發揮資金帶動農戶增收的目的。”
陜西從去年10月份啟動實施產業精準脫貧以來,共安排6億多元,由陜西供銷集團采取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的方式,出資額不少于企業總資產35%的原則參股,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再與貧困戶簽訂脫貧協議,把扶貧款變成了股本金,在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把工廠建到貧困戶家門口,使他們就地就近就業,穩步脫貧。目前,這種做法已推廣到我省21個貧困縣區,涉及蘋果、茶葉、糧油加工等16類特色產業。
陜西省供銷企業集團總經理鄭忠堂:“窮人要跟著能人走,能人要跟著產業走,產業要跟著企業走,企業要跟著市場走,這樣的話就真正形成一些利益共同體,建立利益鏈條,才能達到我們脫貧致富的目標。
視頻鏈接:http://www.snrtv.com/content/2016-07/12/content_13970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