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靜
深秋時節,秦巴山區層林盡染。駕車穿行于鎮坪縣城關鎮的平鎮路、嵐鎮路,一幅生動的鄉村畫卷徐徐鋪展: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庭院內外花草點綴;“小菜園”“小果園”果實累累,生機盎然;綠樹掩映間的農家民宿中,不時傳出游客的歡聲笑語……這番景美、業興、人和的景象,正是城關鎮經歷全域“美麗蝶變”后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城關鎮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產業升級為核心、鄉風文明為根基,持續擦亮生態底色、提升鄉村面貌、激活發展動能。
10月28日上午,聯盟村嵐鎮路沿線,一場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村黨支部書記岳忠術帶領黨員志愿服務隊和村民,一同清理雜草、修剪綠化、整理庭院。“現在大家都自覺維護環境,家家戶戶門前干凈,院里種花,住著也舒心。”正在忙碌的村民李艷宇說。
這樣的整治場景在城關鎮已成為常態。變化始于“面子”的革新。當地以“繡花功夫”推進鄉村精細治理,聚焦集鎮入口、主干道、示范片區等關鍵區域,組織鎮村干部、黨員和志愿者開展定期排查與集中清理。今年以來,全鎮累計拆除違建58處,清理“四亂”現象1521處,修整殘垣斷壁28處。
與此同時,城關鎮逐步建立起“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監督有力”的長效管護機制,以“五改三建”為抓手,對問題點位實行電子臺賬與閉環管理。全面推行農戶“門前四包”責任制,通過“一戶四照”對比和定期評比,激發村民參與意識。每周二的“全民清潔日”則匯聚幫扶單位、村“四支力量”和村民合力,共同攻堅衛生難點。
如今,漫步于城關鎮的村組巷道,以往柴草亂放、雜物堆積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院落、干凈的道路和清澈的溝渠。“村里從沒像現在這么干凈整潔,住著安心,看著也高興!”聯盟村村民母定安一邊澆花,一邊感慨。干凈、整潔、有序,已成為這里的生活日常。
環境改善的最終落腳點是惠及于民。城關鎮敏銳把握旅居康養產業機遇,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鄉村美景孕育出蓬勃“錢景”。
10月30日,新華村陳園民宿內,老板陳德運正忙著接待一批重慶游客。“今年已接待了好幾批外地客人,眼下秦巴秋色正濃,客房提前半個月就訂滿了。”
這座由老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既保留了陜南傳統風貌,又融入了現代舒適體驗,成為當地旅居產業的一張名片。
陳園民宿的成功并非偶然。城關鎮圍繞“民宿集群+田園體驗”“示范民居+采摘基地”等模式,系統推進產業提升,探索“集體經濟組團、群眾聯營抱團、單體整合融團”的多元發展路徑,通過“一片一規劃”“一區一整治”“一戶一方案”,打造出一批兼具秦巴風情與旅居康養的特色樣板。
截至目前,平鎮路等沿線已形成2個組團建設區、3個抱團發展區、4個融團發展項目,帶動60戶680余人參與發展。曾在外務工的竹節溪村村民王小鳳,看準家鄉發展機遇,返鄉開辦了小鳳民宿。“以前哪能想到,山里的老房子成了游客爭相預訂的‘香餑餑’,旺季得提前一周才能訂上!”她笑著說。
像“陳園”“小鳳”這樣借環境改善實現轉型的例子,在城關鎮不斷涌現。全鎮已培育民宿經營主體18家,完成提檔升級6家,同步發展農家樂、采摘園、農事體驗園等配套業態13處。一條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產業鏈逐步成形,“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增收的“金山銀山”。
然而,鄉村的真正魅力不僅在于外在的“顏值”和“錢景”,更在于內在的“氣質”。為此,城關鎮開啟了一場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與精神重塑之旅。
該鎮深入挖掘和保護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新華村的臘肉非遺館生動展示了鎮坪臘肉的工藝與歷史;在新水一方民宿中設置的農耕文化體驗區,陳列著風車、犁鏵等傳統農具,向游客傳遞著農耕記憶與鄉愁情感……這些空間已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鄉村文脈的生動課堂。
文明新風的培育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村(社區)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推動移風易俗。“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持續開展,近年來涌現出陜西好人4名、安康好人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