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堤
12月21日,早上七點半左右,天還是蒙蒙亮,鎮坪縣曾家鎮和順家園社區住戶家陸陸續續亮起了燈,肖大芳的家也在其中。
32歲的肖大芳收拾好東西后,趕忙出門。樓道里遇到一起上班的其他住戶,幾人邊走邊聊,走了約莫100米,在八點之前她們都到達社區工廠。
在社區工廠,肖大芳的主要工作就是繞電子線圈,手腳快得話,一月至少能賺2000多元。“做夢也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還能像城里人一樣成了上班族,這日子越過越好了。”肖大芳手里動作不停歇,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2019年,肖大芳一家剛搬進和順家園社區,望著眼前嶄新的樓房,她感慨萬千:“以前住的土墻房子,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孩子上學條件也差,所以生活質量一直提不起來。”現在好了,一家人搬進了集鎮中心的安置小區,自己在安置房樓下欣益電子廠當起了“上班族”,孩子就近在鎮小學上學,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了。
像肖大芳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在曾家鎮和順家園社區就有121戶。“搬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深山老林只是脫貧的路徑,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樂業安居,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曾家鎮黨委書記陳德鈞說。
為此,在鎮黨委指導下,和順家園社區于今年2月成立了曾家鎮和順家園社區黨支部,以黨建引領搬遷群眾走上幸福路。
“在居委會也能繳合作醫療了呀?”社區居民柯賢均驚喜地問。在和順家園居住的很多居民由于年齡大或文化程度低,不會用智能手機繳合療。之前,有些居民為繳合療翻山越嶺回到遷出村辦理。現在,社區申請了合療繳納機,由專人提供合療繳費服務,不出小區即可辦理。
為解決搬遷群眾“難辦事”的問題,社區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成立了“組織服務中心”,統籌共青團、婦聯、殘聯、調解委員會等組織力量,梳理出包括合療繳納、低保辦理等31項便民服務事項,確保搬遷群眾在遷出村能享受的便民服務,在搬遷社區也能享受。
為及時掌握和滿足居民需求,社區黨支部制定了黨群聯絡制度,黨員分片區負責征集居民生活需求,每月黨員大會上向支部匯報,匯報的情況作為年度黨員評議依據。同時,社區形成了“黨支部+樓長+單元長+居民”四級網格服務體系,確保居民需求得以滿足。
易地搬遷只是擺脫貧困的第一步,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就不能止步于“搬得出”。樂業才能安居,擁有穩定可觀的收入是搬遷群眾幸福的基石。
為筑牢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幸福基石,社區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成立了“樂業服務中心”,整合培訓學校、人力資源公司、勞務扶貧公司、青創協會等資源,統籌開展就業信息摸底、人員技能培訓、轉移輸出就業、創業招商引資等服務工作,建立搬遷戶就業現狀、林地資源、勞動力、技能培訓需求及周邊園區崗位“五個清單”,實現勞動力掌握、技能培訓、就業安排“三個精準”。
此外,社區同步強化新社區工廠、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等就業支撐,實現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截至目前,樂業服務中心組織培訓共172人次,幫助就業71人,確保了有勞動能力的易地扶貧搬遷家庭每戶至少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
就業服務做實做好,安居服務也不能少。“有了黨支部就有了當家人!在沒成立社區黨支部之前,社區生活垃圾隨處放。現在好了,有人管了,你看這多干凈!”社區環衛工伍貴蘭指著整潔美觀的社區廣場說。
在社區黨支部的引領下,社區成立了“安居服務中心”,通過開展新民風建設、普法宣傳、微信公眾號推送等方式,讓社區居民逐漸增強公共意識,掌握常用電器的使用,杜絕亂扔垃圾等行為,融入新生活。
“安居服務中心”還整合環衛工、公益崗力量管護社區環境及基礎設施。為滿足居民晾曬衣物需求,“安居服務中心”在陽光充足位置設立20個共享晾衣桿,為解決老年人夜間出行照明問題改裝380盞聲控路燈,為方便社區殘疾人出行散心在廣場設立共享輪椅。
“安居服務中心”還統籌社區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兒童托管中心等資源,成立廣場舞、旗袍、太極拳等協會組織,極大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生活。太極拳協會僅成立4個月,就在第二屆陜西省“武林大會”獲得了“一金六銅”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