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丹
一大早,天剛亮,鎮坪縣城關鎮聯盟村分散安置點的龔光鳳做完早飯,把孩子收拾好送去上學后,立即走進自己家中的”廠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廠房”里,龔光鳳正忙著制作電子配件,她熟練地把電路板放置在機器上,經過纏膠帶、分線、繞線等幾項簡單工序之后,一個個精致的變壓器就成型了。
“家里小孩要上學,老人身體不好,外出打工行不通。如今把機器搬回家,在家里就可以上班,忙完農活,就在家里做工,兩不耽誤。”龔光鳳一邊卷線圈一邊說。
據了解,龔光鳳做的是成品變壓器,平均一天可以做500多個,0.21元一個,一個月可以收入1000元左右。在村里,除了龔光鳳,還有10余戶村民也選擇了在家工作。
“想不到如今坐在家里,就能輕松掙到錢,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在該村宋翠花家中,她一邊嫻熟地剪去變壓器的線腳,一邊看護著在家中玩耍的女兒。談到在家里掙錢,宋翠花心里很是滿意。
“把‘工廠’搬進農戶家,不需要場地、不需要投入,是沒有虧損的買賣,只要有一張桌子就可以工作。”聯盟村駐村隊員周賢銀說,這份工作很自由,農忙季節既能忙地里的活還能兼顧做手工。
據了解,村民在自家做活兒所需要的原材料、設備都由企業免費提供,屬于“零成本”投入,產品做好后再送回工廠驗收。這種生產模式不僅讓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掙到錢,也為企業解決了用工難問題。目前工廠已帶動90余戶村民在家實現就業。
“村民生產的小配件是與通訊設備密不可分的‘變壓器’,從最初加工到成品有6道工序。通過培訓后,村民可選擇坐在家里制作半成品或成品,制作工序簡單易學,眼力好的老人也能當幫手。”欣益電子廠負責人郭秀清說。
據城關鎮負責人介紹,該鎮積極爭取資金購買設備,引導企業大力推進“鎮有社區工廠、村有生產車間、技術設備到戶”的生產模式。后期陸續將該模式延伸到其他村的安置點,讓工廠的勞動組織形式更接地氣,切實解決好離開土地資源進入城鎮、社區的搬遷居民,尤其是留守婦女、中年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實現家家都有一個掙錢“手工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