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丹
一大早,鎮坪縣牛頭店鎮白珠村安置點的潘勝勇喂完小豬崽后,便拎著籃子,扛著鋤頭拾掇起村上劃分給自己的“菜園子”。
放眼望去,除了潘勝勇家的地外,周邊一排排寫有“安心菜園”的紅色標識牌,在明媚的陽光里顯得格外醒目。
“趁天氣好,趕緊把四季豆種上。”雖然只有僅僅兩分地,但黃瓜、白菜、土豆等農家常見的蔬菜都種了一些。
48歲的潘勝勇原是城關鎮白坪村人,之前和妻子、3個女兒長年住在山溝里的土坯房。之后,為了孩子上學下山租房,這一住便是9年。盡管兩夫妻很是勤勞,但面對長期租房和孩子上學的壓力,一家人日子過得并不輕松。
“真是解決了我心頭的大難題,國家政策好真是沒話說。”2017年,一家人搬進了白珠村10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開啟了新的美好生活。
“由于是從外村搬來的,地都在老家,我們家里人多,吃菜花費大怎么辦?”剛解決好房子的問題,吃菜的困境又擺在潘勝勇面前。
白珠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總占地12余畝,共搬遷貧困人口52戶121人,截至目前,已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在安置點里,像潘勝勇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如何讓搬遷后的百姓有土地耕作,減少生活開支,有持續生活能力?牛頭店鎮在做好搬遷戶就業、社區化管理的基礎上,補齊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將搬遷點旁1.2畝的土地進行整平規劃,建設“安心菜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菜園柵欄隔離,步道分區,主要用于種植農家時令蔬菜,包括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按照搬遷戶意愿分塊轉租,以抽簽形式劃分到戶,每戶每年交40元租賃費。此外,還制定《安心菜園管理制度》,嚴格土地用途、管理和要求。
“現在好了,村上按照搬遷戶的需要,劃分土地給我們,地里種的這些菜夠一家人吃了。”談起生活的變化,潘勝勇滿臉笑意。
從“小菜園”看“大民生”。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該鎮還按照“一村一企一產業”的產業發展布局,同步在安置社區新建50畝土地種植基地,與農戶簽訂訂單種植收購合同,拓寬搬遷戶增收渠道。建成農副產品加工廠、電子廠解決村內弱勞動力增收問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搬遷群眾務工,2018年、2019年全村實現收益分紅110570元。目前,該鎮已在竹葉、國慶、先鋒、紅星等村流轉土地15余畝,讓90戶200余人搬遷群眾過上了在“暖心家園”有了“安心菜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