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尤治斌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提升脫貧質量、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鎮坪縣在全市率先脫貧后,進一步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位置,將生態建設與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有力提升了全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質量。
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厚植綠色生態優勢。今年該縣堅持以“中國長壽文化之鄉”品牌為依托,以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抓手,以中央和省市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藍天呵護、碧水保護、土壤凈化、增綠添花”四大行動,扎實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效鞏固和提升了縣域環境質量。截至目前,該縣縣域負氧離子濃度長期穩定在較好峰值,全部優于國家二級標準。持續開展南江河專項整治,南江河出陜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持續開展綠化造林,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11.9平方米以上, 城鎮化率提高到40.6%。完成縣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運營提升改造,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5.5 %和98.5%,全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鎮坪群眾脫貧致富的核心競爭力,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成為了全縣大眾享有的公共產品,更成為了對外宣傳、吸引投資、提高人氣的金字招牌。
以安居宜居為重點,保障群眾舒適生活。該縣緊扣中省市易地搬遷脫貧政策落實,把生態建設與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把群眾從危險地段搬出來,擺脫長期以來“受災--重建--再受災--再重建”的惡性循環。目前,全縣共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43戶4997人,其中2016年實施968戶2781人,2017年實施403戶1291人,2018年實施272戶925人,全縣貧困戶安全住房保障率達到100%。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原則,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29個,搬遷安置1398戶4080人。因地制宜規范分散安置,累計搬遷安置245戶917人。全縣共實施B級房屋和C、D級危房改造項目822戶(含建檔立卡貧困戶582戶),群眾住房條件全面改善,安全住房率達到99.42%。同時,圍繞“路平、燈亮、院潔、地綠、房白”要求,下硬茬深入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切實加強農村道路、飲水等基礎設施規范化管理,補齊農村圈廁改造、生活垃圾收集運轉處理等問題短板,全面消除農村糞污直排、垃圾亂倒行為,完成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58個,壓茬開展以“院落干凈、臥室干凈、廚房干凈、廁所干凈、家庭成員著裝干凈”的“五凈”最美家庭創建15743戶,引導群眾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根除貧困村、貧困戶房前屋后臟亂差現象。如今,“山水風光好、家園美如畫”的靚麗場景已成為鎮坪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以生態經濟為抓手,提升群眾生活質量。該縣依托生態、富硒、山林等資源,發揮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經濟化新途徑,初步走出了一條以富硒食品、中藥康養、生態旅游為主的林上產品開發、林間經濟發展、林下特色種養的綜合性生態經濟發展路子,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全縣累計發展市級林業園區9個,縣級林業園區12個,貧困戶發展林業產業741戶,直接收入333.9萬元。累計發展各類林業經營主體、大戶35個,帶動貧困戶1097戶3164人。以飛渡峽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臘味小鎮為重點的曙河旅游經濟示范帶建設步伐加快,485戶群眾實現在飛渡峽景區務工或股份分紅,42戶群眾建成特色民居并開始獲得營業收入。全縣在貧困人口中聘用生態護林員200名,兌付工資100萬元,聘用公益性崗位護河員157名,兌付工資74萬元。生態效益補償涉及1219戶貧困戶,兌現生態補償金95.5萬元,退耕還林涉及2007戶貧困戶,兌現補償金157.6萬元。發展生態經濟已成為保障全縣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