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尤治斌)近年來,鎮坪縣在社會扶貧特別是公益扶貧方面大膽探索、主動作為,以社會公益組織為紐帶,創新推行“生態定制+貧困戶”的“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社會扶貧模式,把捐款捐物的“救助式”扶貧,升級為訂單采購的“激勵式”扶貧,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群眾持續穩定脫貧的有效路徑。
“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土地認購項目,轉變傳統捐助模式,通過各種渠道廣而告之,讓全國各地人士在鎮坪縣以每年1000元的價格租賃貧困戶一分土地,委托貧困戶種植綠色天然無公害蔬菜、糧食作物等,以此帶動貧困群眾、殘疾群眾就地創業,所獲得的收益高于日常勞作收獲3-5倍。這種“互聯網+愛心資助+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采用訂單扶貧、項目扶貧的理念,以公益帶動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帶動取代捐助,助力農民就地創業,把城市的愛心帶到大山來,把大山的健康帶到城里去,帶動貧困群眾、殘疾群眾實現增收,讓貧困戶的勞動價值最大化。
強化組織領導,推動“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由自發零散向組織有序轉變。把強化社會扶貧合力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公益扶貧領導小組,負責“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策劃包裝、宣傳推廣、協調聯絡及組織實施,促進項目有序高效推進。全縣各級幫扶干部積極行動,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參與,主動提供協調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微信公共號、眾籌平臺進行推介。通過宣傳推廣和試點實踐,多位省市領導認購“鄉村守望”地塊,西安航空學院打包認購了100塊田,各地網友通過互聯網形式還認購了218塊,網絡認購率達54%以上,實現了從自發的幫扶行為向有組織的社會行動轉變。
開展生態定制,推動扶貧模式由無償捐贈方式向溢價認購轉變。把扶志融入脫貧攻堅全過程,充分挖掘貧困群眾自主發展潛力,借助社會力量實現脫貧致富。“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充分利用貧困群眾擁有的基本生產要素,有力提升了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通過這種生態定制方式,解決了簡單給錢給物的問題,并通過高于市場價的認購,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加強規范管理,推動“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由短期濟困行為向產業化發展轉變。以“一村一企一產業”為依托,堅持把社會公益扶貧項目同扶貧產業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推動項目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建立“鄉村守望”土地認購人與貧困戶一對一幫扶臺賬,雙方簽訂認購協議,由縣義工協會負責全過程監督管理,指導貧困群眾按照協議要求履行有關事項,確保履約率達到100%。為提升愛心人士對定制產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在項目實施中,通過安裝遠程監控,讓認購者實時了解定制產品的動態。為提升貧困群眾的履約能力,讓愛心人士的付出得到更好的回饋,鎮坪免費為貧困群眾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組建6支產業服務隊,33名農業專家分片指導全縣范圍內公益扶貧項目實施,通過提供科技服務,確保貧困群眾所種植的產品質量可靠。
注重理性引導,推動“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由愛心饋贈行為向扶志療心轉變。通過土地認購這種等價交換、用勞動換取報酬的形式,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從骨子里挖掉“病根”,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營造了“勤勞致富光榮、自主脫貧可貴”的風尚,真正實現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根本轉變。
愛心有了反饋,認購者感覺有價值,被資助者覺得有尊嚴,愛心的雙向傳遞迸發出更多正能量,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