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武祥)近年來,鎮坪縣堅持從“科學規劃、政策保障、基地建設、產業延伸、機制創新”五個方面入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六大成效。
一是產業布局日趨合理。通過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形成了以“兩園兩場一社”(即江源農牧科技園、泰亨生態農業園,天生橋生豬繁育場、興發生豬繁育場,國香野豬馴養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帶動,覆蓋全縣43個生豬養殖繁育企業,7鎮31個行政村的大產業格局。
二是發展環境更加良好。全縣構建“企業+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相關政策出臺后,生豬產業在資金和技術上都有了更多的支持,各類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及社會投資積極踴躍,生豬產業發展迅速。
三是產業基地不斷壯大。大力實施一村一企一產業發展模式,結合產業脫貧,促進千家萬戶散養與規模企業結合,規模養殖企業與養殖戶結成“命運共同體”,不斷壯大產業基地。如,鎮坪江源農牧科技園于2016年從廣西引進巴馬香豬,采取“公司+農戶”和“農戶代養、公司回收”等模式生產,現已建成曾家鎮種繁基地1個、華坪鎮種繁及生態放養基地1個,現存欄能繁母豬850頭、種公豬50頭,向400余農戶發放香豬豬仔近5000頭進行林下散養,公司實行保低價回收,預計到2018年,年出欄巴馬香豬1.6萬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產業脫貧200戶以上;通過各龍頭企業不斷創新、延長鏈條,逐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和“一三相融、接二連三”立體綜合開發的復合業態。
四是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堅持用市場化的理念經營農業,以循環的方式延伸農業,圍繞食品加工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生豬產業鏈條,提升生豬產業附加值。
五是產業機制不斷創新。探索實施了“一村一企一產業”“園區+農戶”“企業+貧困戶”等生豬發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將利益聯結機制與產業扶貧融合,找準適合我縣實際的生豬產業扶貧模式,目前正在打造的扶貧示范點31個。
六是循環農業初見成效。遵循“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從“農畜結合”入手,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方式,促進生豬糞污資源化高效利用;現已打造了江源農業園、欣陜茶園、泰亨農業園、天生橋生豬繁育場、興發生豬繁育場等一批循環農業示范亮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