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河鎮政府的協助下,他很快與3個村162戶農民簽訂了300畝水田20年流轉合同。為了讓農民放心,他對土地采取折算常產,按照國家糧食保護收購價格計算,每5年浮動一次,每年5月30日領取下一年地租金。第一個5年,每畝400元,第二個5年每畝500元,農民高興也安心。
建棚、起壟、搭架、育苗……每天好幾十農民在地里熱火朝天干起來。150萬元很快沒有了,超預算了?但轆轤拉在半坡上——不能丟。小兩口一商量,咬緊牙關,找親戚朋友借,去農商銀行貸款,園區初具規模時,投資已經超過500萬元,所幸摘菜出來就能賣錢。
2011年春節,第一批蔬菜上市,小兩口數完錢,小炒幾盤菜、喝了幾盅酒,慶賀了一番。但是許多問題卻隨之而來:大棚菜與傳統的露地菜時間差太短,好價錢賣不到幾天?小河集鎮的人口不多,銷量不大?用工量大,工資太高?到年底一盤點:虧損60多萬,這咋辦?
2012年春,他在小河集鎮開了“金田蔬菜水果超市”,實現農超對接。又跑鎮安、旬陽、西安,拓寬銷售渠道。再投資買回兩輛送菜車。在管理、技術上下功夫,提高蔬菜的外觀和質量。年終合計還虧50多萬,吳永虎急了:這樣虧下去,連蕎麥種都賠進去了?
兩筆帳堅定了他轉變思路的信念:一是排水不好的地爛掉的菜比賣掉的多,種得越多越虧錢。二是年均80萬元的工人工資降不下來,就拿男工80元每天、女工60元每天計算,20個人半天采摘1500斤青椒,工資要開700元左右,而青椒8毛錢一斤只能賣1200元,遠離市場,損耗加大,價格再低,就會摘得越多、賣得越多、虧的越多。
困則思變,不能這樣干下去了。一變種植思路,將20多畝排水不好的地改為養魚塘,把地勢低洼的110畝水田改種葡萄,在葡萄幼苗時套種西瓜,在葡萄收獲后養雞,整理20畝建農耕體驗園,裁掉蘿卜白菜等大宗菜種植。二變經營思路,拓寬超市經營范圍,以超市的收入補園區的再投入。
養魚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