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家群
在旬陽市趙灣鎮,一條條平整的通村路連起田間地頭,一盞盞明亮的路燈照亮村民歸途,一片片復耕的撂荒地重現生機……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源自鎮人大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的扎實實踐。今年以來,鎮人大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構建起民情“收集-處置-反饋”閉環機制,用精準履職的“繡花功夫”,把民生實事辦進了群眾心坎里。
織密“一張網”,讓民意“無遺漏”
“王嬸,您上次說的水管老化問題,我們記下來了。”“楊小妹,孩子上學的費用問題正在解決。”清晨的薄霧中,人大代表們帶著民情記錄本,又開始了新一天的走訪。在趙灣鎮,58名旬陽市鎮兩級人大代表化身“民情網格員”,每人劃定責任片區、認領聯戶清單,用“敲門嘮嗑”“院壩圍坐”的方式,把傾聽民聲變成日常。
為了讓群眾“隨時能說、隨地可提”,鎮人大同步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每月固定“代表接待日”,以代表小組聯絡站為單位設立“民情意見箱”,微信群里開起“線上議事”:紅巖社區村民通過微信群反映“因暴雨造成水質渾濁”,不到半小時就被代表接單;王莊村的“院壩懇談會”上,1條關于產業路修建的建議當場被納入清單。今年以來,代表走訪實現全覆蓋,收集到的30余條社情民意,每件都有著落。
下好“一盤棋”,讓難題“有著落”
“趙楓公路終于不顛了。”看著修復一新的路面,常跑運輸的村民黃師傅難掩笑意。這條連接2個村1個社區的主干道曾因破損嚴重讓群眾出行犯愁,鎮人大接到反映后,當即組織代表實地調研,形成建議案督促鎮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落實資金,僅1個多月就完成修補。
這是鎮人大“分類建賬、精準派單”機制的生動寫照。對收集的訴求,鎮人大按“即辦、限時辦、聯動辦”分類,交由相關部門“對口接招”。集鎮垃圾堆積影響環境,立即啟動“單位包戶”責任制,3天就讓街道整潔起來;移民點留守老人冬天取暖安全,代表們協調鄰居關照,還幫著檢修爐子;撂荒地閑置,聯合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搞培訓、發展產業。
擰緊“一股勁”,讓滿意“可持續”
“路燈亮了,心里也亮堂了。”濱河河東河堤的22盞新路燈點亮后,每晚散步的村民多了起來。但鎮人大的工作并未就此止步——代表們化身“驗收員”,實地查看路燈亮度、覆蓋范圍,還通過電話回訪、村民評議會,確保好事辦好。中溝村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代表們盯著施工隊加快進度,每一處不留死角,村民們院場變成了花園,房頭閑地成了庭院小菜園。
為了讓民生實事“辦一件成一件”,鎮人大建立“跟蹤問效”機制,對辦結事項定期“回頭看”,今年已開展3次專題視察、4次重點督辦。群眾不滿意的,啟動“二次辦理”,直到群眾認可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