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鑫 吳學玲
近年來,旬陽市仙河鎮堅持以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聚焦強鎮興村富民目標,持續激發人才活力。從當初的“北雁南飛”到現在的“群雁歸巢”,一批在外人才帶著技術、資金和新觀念歸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這股力量在紅色的基層堡壘中點燃引擎,在藍色的建設藍圖上揮毫潑墨,在綠色的廣袤田野間播撒希望。
“頭雁”領航,筑牢基層“橋頭堡”
仙河鎮曾是陜南勞務輸出的典型縮影,全鎮2.4萬戶籍人口中,超過8000人常年在外務工創業。
近年來,仙河鎮認真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把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與“兩強一好”體系建設有機融合,著力建強“頭雁”方陣。通過建立有效機制,積極選配符合條件的返鄉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充實基層治理力量。引導懂經營、有思路的“能人”領辦合作社,參與網格治理和民生服務。
王坪村黨支部書記潘明來正是仙河鎮人才回引政策下“頭雁”隊伍中的典型代表。從醫學專業畢業的潘明來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毅然回到仙河投身家鄉建設。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同時身兼王坪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自任職以來,用心用情為群眾謀發展、找出路。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潘明來帶頭注冊成立了濟民種養殖合作社和電子商務公司,帶領黨員干部走村入戶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動員村民積極參與,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這一發展模式,開發脆紅李、枇杷、櫻桃、楊梅等特色水果采摘園。為了擴展“仙水鮮”特色農產品銷路,他還積極學習電商直播帶貨,深化“郵快合作”,用互聯網思維改造鄉村文旅,把果園變成網紅打卡地,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我們致力于培養一支‘黨性強、能擔當、扎得下根’的骨干隊伍。”今年年初,仙河鎮黨委書記魯新香在鎮村干部大會上說。如今,越來越多像潘明來這樣的歸雁人才進入村級班子,形成了“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歸雁”筑巢,擘畫鄉梓“新圖景”
為了鼓勵在外人才反哺家鄉建設,仙河鎮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摸清在外鄉土人才情況,大力建設仙河在外創業精英社群矩陣,持續與他們保持聯絡,積極介紹家鄉發展機遇和需求,共商發展藍圖。從2021年至今,鎮領導帶隊赴西安、山西等地召開“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座談會10余次,累計簽約投資額超3.2億元,將紙上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企業家吳凡奎是“歸雁”中的杰出代表。近年來,他積極響應家鄉號召,捐資修建通村公路20公里,架設便民橋3座,資助困難學生46名,投身完善家鄉基礎設施的浪潮中。他主導的天增仙緣康養服務中心總投資1.8億元,目前已建成封頂,正在加緊裝修,計劃2025年年底投入使用,預計年營收1200萬元,將提供300余個本地就業崗位。這種以鄉情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的回歸模式,為仙河的基礎設施改善和民生福祉提升帶來了顯著變化,為仙河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石。
“新雁”興業,譜寫生態“豐收曲”
青島農業大學畢業的胡先智主動回到家鄉,子承父業,幫助父親胡來春經營天佑生態農業園區。他們潛心構建“糧油秸稈、畜牧養殖、有機肥料、綠色農產品”的閉環種養生態循環鏈,這種綠色生態種養模式讓園區資源利用率提升40%,化肥使用量減少近七成,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該園區農忙時節可提供380余個崗位,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生產的優質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從國外返鄉的大學生孫濤,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依托生態漁業“倍增計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他的基地采用“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漁共生”生態模式,實現了畝產稻谷
600公斤、龍蝦200公斤,土地綜合效益比單一種植提升了兩倍。
行走在仙河鎮,古老的民居煥發新生機,生態農業基地變身旅游打卡點,康養項目與田園風光相得益彰,一條集生產、生態、生活于一體的特色發展之路逐漸清晰。
“展望未來,仙河鎮將持續深化‘黨建+人才’工作模式,堅持黨管人才、聚才用才,持續深化人才‘引、育、留’全鏈條機制,激發各類人才發展活力,讓‘鄉愁’情懷變成‘鄉建’動力。”該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