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田琳
7月6日,旬陽市白柳鎮的愛心托管驛站里充滿了歡聲笑語,20余名兒童正在排練《小英雄雨來》舞臺劇。
“暑期把孩子送到托管班,娃玩得開心,我上班也安心。” 剛從旬陽紡織產業園下班來接孩子的宋波說起樓下的免費托管班,贊不絕口。
去年以來,該鎮緊扣建設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四個一體”路徑要求,積極探索資源一體化、服務多樣化、點單便捷化、活動常態化、人才本土化的“五化”模式,著力破解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失衡、鄉村文化人才短缺、供給與群眾需求錯位等難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在白柳落地生根。
資源一體化:從“散沙”到“矩陣”,構建鎮域文化新場景
作為安康市文共體分中心建設示范點,該鎮從整合資源破題,探索構建“1+14+N”文化服務網格。“1”以鎮級分中心為引領,統籌黨建、人大、政協、文化服務中心、工會等資源,形成文化服務合力;“14”即以村為單位,設立14個子中心,盤活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基礎設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N”即多個文化網點,串聯佛洞后埡子紅二十五軍佚名烈士墓、王家大院、老龍溝村史館等多元文化空間,打破不同公共文化設施之間的功能界限,搭起“資源互通、功能互補、服務互聯”的骨架,整合官方資源與民間資源,改善過去的“散、亂、差、單打獨斗”、水平不高等狀況,推動全鎮文化資源由分散向融合發展轉變,實現文化服務效能、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服務多樣化: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精準滴灌”覆蓋全齡
如何把文化服務送到群眾的心坎上?“要以老百姓的需求為導向,讓文化服務對群眾‘胃口’。”該鎮黨委書記雷敏說道。
張灣小區留守老人居多,為了讓空巢老人生活多彩,該鎮主動邀請民間藝人教授嗩吶、二胡等傳統樂器,依托文化廣場開展廣場舞、太極拳公益教學、健康義診、愛心義剪活動30余場次,惠及居民300余人;為滿足群眾興趣培養、強身健體等文化需求,設置圖書閱覽室、書法室、舞蹈室,引入瑜伽、非遺版畫培訓、手機攝影等7類課程35期;針對務工家庭子女“看護難”問題,開設免費托管班已服務82名兒童;針對困境兒童,組建“愛心媽媽”結對幫扶29名兒童,多元的“政務+文化”雙輪驅動服務模式,讓文化服務從“零散供給”升級為“精準滴灌”。
點單快捷化:“你點我送”讓文化服務觸手可及
為了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變 “給我所有”為“送其所需”,該鎮探索推行“點單上菜、你需我供”的服務模式。鎮文共體分中心緊扣群眾“量身定做”個性化、多樣化“菜單”,群眾通過電話預約、人大代表走訪等方式,按需“點單”,子中心精準“接單”。鎮分中心匯總群眾“點單”需求,精準匹配人員派送“點單”內容,實現群眾需求“清單”在哪里,文化服務“派單”就延伸到那里。今年以來,廣場舞培訓、抖音直播等22次點單服務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活動日常化:以“常態星河” 浸潤百姓精神家園
“我每天都和鄰居一起跳廣場舞,跳了個把月了,還交到了一群愛跳舞的新朋友。”家住張灣小區的陳守蓮說。
該鎮堅持“逢月必動、逢節必慶”,全年策劃29項活動,定期定向提供文化服務,已開展春節民俗展演、濃情端午、“魅力巾幗、非遺同行” 等16場文化活動;常態化的廣場舞、嗩吶演奏及“映前三講”文化活動,每周末文化中心“童影相伴 共筑成長”兒童電影放映活動,村歌“PK”活動、陳家庵甜瓜、老龍溝村五彩西紅柿采摘活動,佛洞村千年“拐棗樹王”一日游、峰溪社區藤椅編織……一項項融入日常的文化活動,讓寂靜的鄉村熱鬧起來,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更多群眾“動”起來。
人才鄉土化:點燃人才“火炬”讓鄉村人才“破土飄香”
針對目前農村文化隊伍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該鎮從文藝愛好者、“五老”人員等人群中摸底登記212名文藝骨干,構建“專業人員+文藝骨干+文藝志愿者”機制,子中心指派14名“文體特派員”,組建8支140人的文藝志愿服務隊。
有了這群基層文化“種子”,順堯鼓樂團、鑼鼓嗩吶等17 個自樂班相繼成立,柳村社區百人鑼鼓隊、白巖村的花鼓戲……家門口就是舞臺,村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今年旬陽“太極跑 好運到”文體旅活動中,子房村的鼻吹葫蘆絲達人劉開智與60余名文藝愛好者登上舞臺、展示才藝。
“文化活水,潤澤百姓。”該鎮推進文共體建設的實踐探索正如退休老教師張孝文的這般感慨一樣溫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