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向超 李致凡
柏油馬路四通八達、文化廣場平整干凈、農家小院整潔有序、文明標語沁潤人心……這是坐落在秦巴山腹地的一個和美小山村:旬陽市棕溪鎮王院村。
2024年,王院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突破,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躍身成為旬陽市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王院村是如何做到的?
“‘鍋里有,碗里才有’。村子要富,必須做活集體經濟大文章,產業起來了,村民腰包才會鼓起來。”走進村子,王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介紹起了村集體經濟的“成長路”。
2016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上,王院村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建成了旬陽市第一個千畝優質煙草示范基地、第一條通村瀝青路、第一個村級凈水廠,“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人均收入過萬元,群眾生活實現全面小康。
2021年,旬陽市推行鄉村振興“1226”示范體系建設,王院村被列為全市六個樣板村之一。村“兩委”搶抓機遇,率先建成陜南首家鄉村振興學堂,被省委農辦認定為全省鄉村振興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被安康市委黨校、旬陽市委黨校掛牌為教學點,目前已累計開展培訓213期2.4萬余人次,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30余萬元。
2024年,王院村進一步擴大“窗口”效應,建成集教育培訓、產品研發、直播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孵化園,建成安康市級烤煙種植示范區,建成富硒林果示范基地、“安魔128”魔芋種植繁育基地、肉牛養殖基地、安康市中小學生勞動研學旅行基地、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形成了“一園一區五基地”的產業格局,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產學研并進的振興之路。
“這就是我們的研學基地,正在擴建升級,預計5月完工。”順著陳分新手指的方向,筆者看到基地已開始進行內部裝修,目前建成有農耕文化展示區,釀酒工藝、粉條制作、豆制品制作等展示及體驗區,占地5000平方,預估6月開始營業。“勞動研學成為一種新趨勢,我們也要緊跟步伐,對研學基地提檔升級,吸引更多客流。”
和美鄉村建設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為了確保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物質生活同步向前,王院村巧用村規民約管理,將其編撰成當地民歌“傳唱”于產業發展、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等全過程。同時,挖掘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皮影戲、花鼓戲等鄉土文化,創作《故鄉流云》等謳歌新時代、唱響新生活的文化作品,評選道德模范、十星級文明戶等各類先進典型,文明村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已經逐漸形成。
山水棕溪,和美王院。如今,在王院村,集體經濟“行穩致遠”,共富共享“一路生花”,開啟了一場“既美又富”的鄉村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