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尤生銀
立秋時節,走在旬陽市仁河口鎮水泉坪千畝稻田的人行步道上,雨水浸潤的稻田顯得格外翠綠,清涼的微風拂過,掀起陣陣綠浪,與青山、藍天交相輝映,一幅和美鄉村的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該鎮緊扣“生態優先、興文強旅”戰略部署,堅持原生態保護、原始性開發、原特色利用,將橋上、水泉坪、王莽山“三村一體化”打造,依托千畝稻田自然風貌,不斷提升鄉村顏值、賦能農業價值、提升經濟產值,奮力打造特色旅游景區,探索出綠色發展的永續之道,讓農田變花園、農房變民宿,實現田里生“金”。
稻油輪作提產量
“水稻喜水、油菜厭水。過去,只能結合土壤的含水量,選擇性耕種。”橋上村黨支部書記王繼華回憶30年前稻田耕種情況,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其余時間被荒置。
糧安則民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打破水田一年一產的困境,實現一年兩產甚至多產。
“1993年,我們開始科學種田,修建灌排渠道,初步實現水稻、油菜種植自主切換,破解一年一產的困境。2009年,將灌排系統進行優化,實現稻田灌排從天說了算變自己說了算。”王繼華滿臉笑容介紹。不僅如此,為確保灌排系統水源充足,該鎮積極向上爭取“以工代賑”項目,落實資金500萬元,修建河堤工程2000米、翻板閘2處。
2022年,水泉坪的富硒大米、菜籽油、香蒿面等特色農產品初次走上農高會舞臺,面向世界。
稻漁共生增效益
稻因漁而優,漁因稻而貴。為進一步提升稻田綜合利用率,橋上村以黨建為引領、集體經濟為依托,按照“黨支部+基地+農戶+企業”模式,探索出稻漁綜合養殖循環農業。目前,該村發展稻漁養殖基地30畝。
“稻漁綜合養殖,具有集約化、占地少的特點,改變傳統的魚塘養殖,讓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兩產。”該村黨支部副書記、玉泉農業農民合作社經營者洪列憲說起稻漁養殖的優勢侃侃而談。
稻在水中長、漁在稻下游的生態畫卷,也讓稻谷因綠色、生態、無污染等特點單價持續攀升。“稻漁共養模式,水稻畝產可達450公斤、漁產可達300公斤,比傳統種植水稻每畝多帶來3000元經濟效益。”洪列憲算起了經濟賬。
“我們將充分發揮黨員、人大代表、能人鄉賢等示范帶動作用,探索稻蝦、稻蟹、稻鱉等模式,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王繼華為集體經濟發展謀劃著。
“三產融合”促振興
稻油輪作、稻漁共生不僅讓糧食豐產增收,還實現了“一產”變“三產”,農田變景區、農房變民宿。
2022年,水泉坪獲批旬陽市首個省級研學基地,持續豐富研學內容,租賃農房改造提供住宿。據統計,2023年接待研學人員1萬余人次,帶動經濟產值300余萬元。“將課堂搬進農田,對稻谷育種、培苗、插秧等全流程講授,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學習農業知識。還利用五谷雜糧指導孩子們做手工畫,提升動手能力。”水泉坪研學基地負責人袁達玉介紹。
該鎮還依托千畝稻田自然風光,按照“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場場有特色”思路,每年舉辦油菜花節、插秧節、農民豐收節、農民運動會等文旅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住過的游客都反映,早上透過窗子看陽光照在稻田里,景色特別美,心情也舒暢。”稻田居負責人胡鋒回憶起游客的評價。
“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我們將持續賦能農業價值、提升經濟產值,奮力推進水泉坪4A景區建設,延伸文旅產業鏈條,有效發揮聯農帶農益農,助推鄉村振興。”該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紀宏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