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棟平
旬陽市是秦巴腹地、漢水之畔的一顆璀璨明珠。俯瞰旬陽市,旬河水將城市分為兩部分,綠水繞廊,陰陽回旋,宛若一幅完美的天然太極圖,被譽為國內唯一、世界罕見“中華天然太極城”。太極,在旬陽的發展進程中,不僅僅是一個自然地貌,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延續。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旬陽市以“富硒+有機”為特色,積極打造“太極旬陽”產業名片,形成了獨特的太極品牌產業振興模式。
旬陽市仁河口鎮水泉坪村千畝稻田
打好太極生態牌,打造“富硒+有機”優勢
太極,代表生態。旬陽市處在漢江生態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漢江經濟帶是連接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通道。旬陽市圍繞打造美麗、暢通、創新、幸福、開放、活力“六個漢江”的總體要求,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
——打造“富硒+有機”優勢
早在2017年,旬陽市就發布了縣域公共品牌“太極旬陽”。“太極旬陽”品牌建立了多元產業融合、地域品牌聯動的品牌戰略,用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的模式打造旬陽市區域公用品牌體系,創建了旬陽市域品牌“新名片、新身份”。
在旬陽的太極生態牌中,“富硒+有機”是一個核心優勢。
在富硒產業方面,2022年,旬陽市深入落實第三次土壤普查、硒資源普查項目,采樣化驗工作持續推進。旬陽地處“中國硒谷”核心地帶,硒資源豐富,市委、市政府堅持“富硒+”思維,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富硒拐棗、富硒林果(櫻桃、黃桃、核桃等)、富硒茶葉、富硒魔芋、富硒生態肉業、煙草種植、生態漁業、蠶桑種養8大鏈主產業,落實一個產業鏈、一個包抓領導、一個包抓方案、一個獎補政策、一個考核辦法的“五個一”包抓機制,深入推進良種擴繁、基地建設、主體培育、科技創新和品牌打造“五大提升工程”,狠抓富硒產業延鏈、強鏈、補鏈,為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有機種植方面,旬陽市堅持走高標準、立體化、可循環的路子。2022年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5萬畝,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600萬元支持糧油菜生產,糧食、大豆、油菜、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0.73萬畝、9.4萬畝、15.8萬畝、11.4萬畝,糧油產量實現17年連增。同時,借助結對幫扶力量,引進江蘇企業落地雙河鎮高坪社區,成立錦神楊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魚、蝦、鱉、鰍等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走出一條“稻漁共生”“漁菜共生”的循環發展之路。旬陽市還依托雙河鎮充足的秸稈資源,注入17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建設旬陽市嬌富生物菌肥廠,為有機種植提供肥料保障,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帶動50余人就業。
同時,旬陽市還積極推動數字化在有機農業中的應用。在蘇陜協作項目支撐下,做強做優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隆科農業園區,以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為方向,不斷提升稻田養魚、軟籽石榴、大棚蔬菜等特色產業的質效,著力建成旬陽市首個智慧農業示范點。
林下經濟也是旬陽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優勢,旬陽市曾經的“老朳林”變成了現在的“聚寶盆”。投資1200萬元,占地近300畝的陜西鑫綠林生態養雞場目前已經擁有5萬只土雞,有效利用了林地,實現了山林立體式開發,打造出了有機循環農業的樣板。截至2023年7月,旬陽市發展林下種植涉及159戶,種植面積8萬余畝。林下養殖涉及53戶,養殖規模林禽55320只,林畜1920頭,林蜂180箱,預計產值395萬元。
——打造“富硒+專利+地理標志”優勢
富硒產業是高技術含量的產業,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都體現在技術水平上,因此,專利權在富硒產業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旬陽市高度重視富硒產業的專利研發和保護工作,打通“技術—產業—市場”經脈,用專利助推富硒產品生產企業提檔升級,形成核心競爭力,從而推動整個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旬陽獅頭柑”項目已通過驗收。在專利技術推動下,旬陽市地理標志產業正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了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讓專利轉化為生產力,旬陽市建立了“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產業示范基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道,形成市、鎮、村三級農業科技示范網絡,不斷加強水稻、馬鈴薯、油菜、魔芋、蔬菜等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一年來,開展示范戶科技培訓22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600余份,帶動示范戶人均增收1200余元。
未來,將打造旬陽富硒產業集群、專利集群與創新集群深度融合,圍繞富硒產業,探索實現地方主導產業政策鏈、技術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發展路徑。
打好太極融合牌,打造產業集群優勢
太極,代表融合。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聚集和產業融合,旬陽市積極打好融合牌,形成了產業規模化聚集的優勢。
——以拐棗為首位,打造大健康產業集群
旬陽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拐棗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里是拐棗最佳適生區和天然分布中心區。拐棗,又名“萬壽果”。旬陽人常說“吃拐棗肉長壽、喝拐棗酒解酒”。
近年來,旬陽立足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把拐棗作為戰略產業、首位產業進行重點打造,形成了“建基地、強龍頭、大品牌、促研發”的“產研銷”一體的拐棗產業鏈發展模式。
旬陽市緊緊圍繞脫貧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1226”示范建設,專門制定了拐棗產業基地建設獎補辦法,對從事拐棗種植的產業大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大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獎補,通過“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農戶”等多種模式大力發展拐棗產業。
2023年,陜西旬陽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拐棗之鄉”,這是旬陽拐棗繼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4項國家級認定之后的又一殊榮。也是旬陽拐棗產業向規模化、品質化、持續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
為了進一步提升拐棗產業發展品質,旬陽大力開展拐棗品種選育、產品開發和拐棗系統檢測分析等研發項目,制定了拐棗標準,編寫了《拐棗豐產栽培技術手冊》,對拐棗豐產栽培管理等技術環節進行了規范。同時,積極引導、協調、鼓勵拐棗企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開展合作,在拐棗新品種研發、資源轉化技術集成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實現共同發力。
為了做好拐棗產業的服務保障,旬陽市還成立了拐棗專家服務團,健全“市、鎮、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全面實行規范產業管護。僅2022年全市就完成拐棗新建園15000畝,提質增效25000畝。
截至目前,全市拐棗種植面積達40萬畝,建成萬畝鎮21個、千畝村30個,2022年拐棗產量10.5萬噸、占全國拐棗總產量的80%,擁有太極緣、金茂生態、天正釀造等拐棗加工企業8家,生產拐棗飲料、拐棗酒、拐棗醋、拐棗汁、醒酒護肝系列等20多種產品,實現年銷售產值6000萬以上。全市拐棗產業的多元發展帶動了農民致富,促進7.3萬農戶穩定增收。正在建設的陜西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陜西瀘康酒業5000噸拐棗原漿酒項目,建成后產值可超10億元以上。
在市場方面,旬陽拐棗借助電商走向世界,鮮果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家,建立起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網絡。
彌陀寺村的拐棗產業就是旬陽拐棗產業的一個縮影。2017年,彌陀寺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早早都種上了大大小小的拐棗樹,到2021年該村拐棗建園2000畝以上,已掛果的1000余畝,干果鮮果皆銷路通暢,年產值達200余萬元,帶動農戶人均增收2500余元。
——以村鎮為單位,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太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倡導和諧共生的生存哲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有利于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聯動和互補共生,從而,通過產業集群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旬陽市以村鎮為單位,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打造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民增收。旬陽市將富硒食品、生物醫藥作為高新產業集群重點推進,招引和培育數十家企業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生產,旬陽富硒拐棗功能食品、富硒大米、魔芋食品、富硒茶葉、野菜制品、旬陽黑豬、雙麻餅、包裝飲用水等多項產品備受市場青睞。據統計,旬陽市內農作物29類385個品種,中藥材496種,特色農副產品獅頭柑、櫻桃、核桃、柿子、拐棗、花椒、油桐等在全國享有盛譽,這些農產品品牌在太極旬陽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下,將從單點發力變為集體發力,在太極旬陽品牌設計營銷中,優選旬陽當地獅頭柑、拐棗、木耳、香菇、臘肉等產品作為縣域公共品牌產品進行推薦,太極旬陽品牌建設工作極大推動了旬陽農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農旅融合產業集群,促進農業增效。旬陽市積極鼓勵社會資本依托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發展生態康養、餐飲住宿、休閑娛樂、庭院經濟等相關產業,通過三次產業聯動,極大的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促進了農民增收,2022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24億元,同比增長6%。
打造“一村一品”產業集群,實現一體化發展。旬陽市各鎮都在踐行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徑。通過一村一品,打造出了協同共生的產業集群。以段家河鎮為例,其產業發展的集群化就是經過前期探索論證的,最后選定櫻桃、蟠桃(黃桃)、拐棗、香櫞、獅頭柑“五棵樹”。在鎮級的一村一品的產業規劃下,櫻桃已經成為了段家河鎮“五棵樹”特色產業名片。2008年,薛家灣社區支部書記曹永剛在新建的櫻桃園產業園區中栽植下第一棵櫻桃樹,如今,這里已經形成了以櫻桃為核心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薛家灣社區深入貫徹“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核心理念,扎實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每年社區牽頭舉辦的櫻桃文化節采摘活動,讓這里成為了一處網紅打卡地。據統計,這里有3000畝的櫻桃園區,年產量140萬斤,年產值300萬元以上,零散銷售帶動農民人均收入增長5000元以上,櫻桃酒、櫻桃干、櫻桃醬、櫻桃罐頭各類櫻桃加工產品擺上了扶貧832的銷售平臺,帶動“上百人用工,吸引上萬人前來,實現上千萬產值”。
打好太極創新牌,打造產業模式優勢
太極,代表創新。太極精神講究以不變應萬變。所謂不變,就是鄉村振興的大戰略。所謂變,就是千變萬化的市場創新。旬陽市在踐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以不變應萬變,緊緊圍繞五大振興,不斷創新發展模式。
——以工帶農模式
旬陽市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持續抓龍頭、擴規模、優品質、強品牌,助推傳統種養產業換代升級。
用“工業鍋”做好“農業菜”,這是旬陽鄉村振興的一個寶貴經驗。以白柳鎮的潤農實業有限公司為例,這是一家以生豬飼料研發生產銷售、畜牧業養殖及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集團公司,它是旬陽市的工業支柱企業,多年來,在工業領域做出了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發展理念。在以工帶農的發展模式下,這家公司逐步向農業領域延伸,如今,成為了農業畜牧產業的“領頭雁”。該公司生產的富硒飼料越來越受到養殖場青睞,一年的產量在2萬噸左右。
潤農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富硒飼料除了外銷,還被用于集團下設的家潤畜牧、京農農牧、京豪農牧三個養殖基地。基地主要培育原種母豬、二元母豬,每年出欄10萬多頭商品仔豬,保障了全市整個生豬產業鏈的發展。
——庭院經濟模式
“庭院經濟”的“小切口”,盤活了鄉村振興“一盤棋”。
旬陽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群眾主體、多種經營”的思路,大力推行以“房前屋后利用好、多種經營收入好、干凈整潔環境好、崇德向善家風好、示范引領效果好”為重點的“五好庭院經濟”模式,引導農民自主發展種養殖、代加工、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等各種形式的“庭院經濟”,力爭用三年的時間打造旬陽庭院經濟“十鎮百村萬戶”工程。
為了做大做強庭院經濟,旬陽市按照“規劃先行、環境優先、共建共享、特質特色、引商富民”原則,在22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和景區景點周邊,組織發動鄉村能人、返鄉人員,靈活利用社會資本,進一步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曠場所、空閑資源和搬遷群眾保留的部分生產用房,自主發展黑豬、牛羊、拐棗、魔芋、蠶桑、漁業、中藥材、餐飲、民宿、作坊等鄉土產業,讓長期空閑空置、雜亂無序的“方寸之間”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家園變花園、民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的發展格局,構建了一壺茶、一桌飯、一間客房、一份農產品的庭院經濟產業鏈,培育發展了一批具有旬陽特色的小而精、散而眾的“庭院經濟”群體,促進了鄉村振興,實現了農民增收。
通過多年的不斷推進,目前全市發展庭院經濟示范鎮1個,示范村43個,示范戶1.1萬戶,率先發展掛牌的1020戶已成為帶動庭院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戶戶都有增收渠道”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園區+合作社+農戶模式
旬陽市精心培育帶農益農主體,打造“園區+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旬陽市以實施“十百千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為契機,組織發動鄉村能人、返鄉人員、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產業,發展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產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領銜和輻射帶動農村產業發展。2022年新認定安康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個、安康市級家庭農場21個、安康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安康市級航母園區2個,新申報國家級示范合作社2個、省級示范社和示范家庭農場7個。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崛起,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新活力,也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等模式帶動數萬戶農民就地增收。
“園區+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又可以分為“園區+農戶”“合作社+農戶”兩種模式。
在“合作社+農戶”方面,旬陽市鼓勵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興辦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以市場為導向,以合作社為紐帶,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段家河鎮通過推行“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蠶桑合作社”“綠源合作社”“山農合作社”“萬陽合作社”等三農經濟實體4個,培育職業農民30名,成為了帶動群眾穩定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
在“園區+農戶”方面,旬陽市堅持把高標準建設農業示范基地作為展示和普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傳播現代農業科技信息和先進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園區優勢,向周圍農民提供配套資源,共同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園區+農戶”的發展模式助推了農業高質量發展,也有效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呂河豐裕農業園區將100個蔬菜大棚承包給當地農民,園區統一供苗、統一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周邊三個村800戶農民從事農業產業,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赤巖鎮宏達化工有限公司依托該模式,重點抓好七里“安姜3號”示范點建設,帶動全鎮種植黃姜4500畝,實現黃姜產量6708噸,實現產值3600多萬元。
——農旅融合模式
旬陽市積極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出臺實施了若干獎補政策、特色民宿驗收獎補辦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勵農戶依托景區景點發展餐飲住宿、旅游購物、休閑娛樂、戶外運動等配套服務,有效推動了鎮域村域的高質量發展。如今,各鎮落地了特色種養、垂釣露營、民俗展示、冷鏈加工等農旅融合產業,仁河口鎮的高山千畝平原水泉坪、南羊山的高山草甸、雙河鎮的稻田養魚、仙河鎮的千畝荷塘已成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蜀河八大件、蜀河燒獅子、構元版畫、漢調二黃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旅游業興起的背景下獲得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構元鎮羊山村是旬陽市海拔最高、旅游資源最豐富的村莊。在太極旬陽的品牌帶動下,羊山村牢牢抓住旬陽市“興文強旅”戰略機遇,走出了文旅融合的共富之路。村民呂萬新、柯成燕、王定基就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涌現的優秀代表,他們以羊山旅游村和羊山文旅基地為依托,帶動周邊農戶參與閑置農房改造,在村里創新打造農旅康養產業,形成了少年院子、羊山小院、羊山記憶和萬陽康養產業園等一批農旅融合的“庭院經濟”新業態,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帶動周邊群眾產業、就業80余人。
再以蜀河古鎮為例,圍繞農文旅融合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按照“川道區糧油蔬菜、中高山煙果畜養”的產業發展思路,蜀河古鎮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發展布局,走出了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徑。該鎮充分挖掘三官社區的區位優勢和土地資源,率先在三官社區打造農旅休閑觀光產業園區,進一步拉大古鎮景區骨架、豐富旅游業態。園區發展藕田養魚120畝、修建園區步道4公里、種植草莓12棚,建特色瓜果大棚1600平方米,管護特色林果500畝,園區建設成效初顯,吸引周邊游客前來觀光體驗,三官社區被評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
——山貨進城模式
旬陽市積極打通山貨進城通道,建立了蘇陜協作機制,開通了832平臺,采取電商扶貧、直播帶貨等手段,將山貨推廣到全國各地。
在農產品銷售環節,區域公共品牌的帶動效應非常明顯。2020年1月14日,旬陽市2022年“太極旬陽”線上年貨節在旬陽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啟動。通過電商平臺、網絡直播宣傳、銷售旬陽市“太極旬陽”區域公共品牌下的優質特色產品。本次活動為期13天,30家供應鏈企業、10家電商企業、5家新媒體直播間積極響應,調動了電商三級物流體系、郵政物流快遞配送中心等共同參與,并且建立了旬陽本地的京東、淘寶、拼多多、一畝田等線上店鋪,同步采取抖音直播、微信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推廣銷售地方名優土特產、特色美食及文化旅游產品。
在太極旬陽的品牌帶動下,旬陽市的農民收入節節攀升。以獅頭柑為例,目前,旬陽市獅頭柑種植面積約20000余畝,產值達百萬元,解決了大量就業,也促進了農民增收。
從地理生態景觀的太極形態,到鄉村振興的太極品牌模式,旬陽市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為鄉村振興策劃專家、河南文化和旅游廳特聘專家,本文2023年10月9日首發于“中國鄉村振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