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明成
近年來,旬陽市棕溪鎮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資源、氣候、種養技術等特點,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讓特色成為擦亮產業發展亮眼“底色”,讓“土產品”成為消費市場的“寵兒”,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開辟新路徑。
盛夏時節,走進棕溪鎮獅子巖村華桂玲金銀花種植合作社,但見金銀花含苞待放,經過一季精心呵護的金銀花枝肥藤壯,一簇簇黃白相間的花芽擁簇枝頭,一陣微風襲來,淡淡的花香在空氣中彌漫,芳香撲鼻、沁人心脾,也沁潤著當地群眾收獲的喜悅。村民們正三五成群,手挎背簍和竹筐,穿梭于花海中,忙碌地采摘著花苞。
在合作社的加工廠房里,一座智能化、科技化的金銀花烤爐正在緊張運轉。工人們把剛剛采摘回來的新鮮花芽,按照3厘米的厚度均勻地鋪在一張張烤框里,然后依次送進烤爐。“這個烤爐一次可以裝60框花芽,調解好溫度,按標準定時,大概1個多小時,進爐250公斤濕花芽,就能出爐60公斤干花芽。有了這個智能烤爐,即使雨天也不耽誤采摘花芽。”合作社負責人華桂玲介紹著引進的新設備。
據了解,金銀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在過去條件艱苦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有過上山采摘金銀花補貼家用的歷史。華桂玲金銀花種植合作社通過把野生的金銀花,進行產業化種植,并通過加工、開發、包裝,深挖產業鏈條,讓過去這個平常不起眼的“野山花”變成了合作社的“致富寶”。目前該合作社在鎮村的支持下,流轉土地30余畝種植金銀花,并帶動全村20余戶發展金銀花300余畝。
“每畝地產干花芽5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100元左右,今年合作社收入就有10余萬。”據華桂玲介紹,隨著金銀花產業的發展壯大,合作社按照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對接企業、統一推廣,除了銷售傳統的金銀花茶、金銀花藥產品,他們還對接企業創新開發出金銀花保健品、金銀花酒等產品。經過不斷延鏈補鏈,土生土長的“灰姑娘”走出大山,遠銷安康、西安、廣州等地。
大山一路花香,自然“引蜂招蝶”。在巴山漢江腹地的棕溪鎮,豐茂的自然植被花源,又釀成了一箱箱獨具特色的土特產——土蜂蜜。
棕溪鎮瓦房村位于漢江南岸,全村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蓋率60%以上,植物種類繁多,春夏秋三季有多種野生植物交替開花,蜜源豐富,有著悠久的土養蜂養殖傳統。瓦房村資深蜂農華正軍是當地有名的土蜂養殖大戶,他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多年養蜂的經驗,成立了正軍土蜂蜜生產合作社,壯大發展土蜂蜜產業。
走進合作社的山林里,只見一排排蜂箱錯落有致地擺放在灌木林間、石崖下和綠草叢中,成群的蜜蜂從小小的蜂箱口飛進飛出,在山林里交織舞蹈、嗡嗡作響。
“每逢節假日,前來游玩避暑的城里人很多,土蜂蜜作為本地土特產深受游客喜愛,回家時少不了都要買上幾斤帶回去,有時候回頭客還挺多。今年雨水比較多,山里的草木旺盛,花期延長,蜂箱里的蜜巢長得又快又好。”清洗過濾網、沉淀池、擠壓機……眼見著又一季蜂蜜收獲在望,華正軍一邊分享著今年的銷售和收成,一邊忙碌地做好取蜜前的各項準備。
在合作社土蜂蜜加工“車間”,工人們沿襲著傳統的取蜜方法和工序技藝,割下的蜂巢經過融化、過濾、冷卻等十多道工序后完成加工任務。“只有這樣原始加工,蜂蜜才會色澤金黃、口味獨特,無污染、無添加劑、純凈無雜,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華正軍介紹說。
通過不斷鉆研和探索,目前華正軍土蜂養殖已經達到150多箱,分別為油菜蜜、槐花蜜、龍眼蜜等不同品種,高品質的系列蜂蜜更是賣到了160元每公斤,已經成為棕溪鎮農副產品的一張靚麗名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棕溪鎮地廣物豐,在綠水青山的涵養下,還有土木耳、土黑豬肉、葛根粉、拐棗、核桃等獨具山區特色的“土”字品牌,通過政策支持、科技賦能、規模強體,多種多樣的土特產“當家”興業,發展壯大,競相走出大山,成為點亮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