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魯延梅)時下,正是拐棗進行春管的好時節。走進旬陽市關口鎮宋坪村千畝拐棗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給拐棗樹擴盤、鋤草、施肥,干得熱火朝天,大家勠力同心發展拐棗產業的忙碌身影已然成為田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拐棗學名枳椇,也稱“萬壽果”,是飲品、食品、酒類、醫藥、美容保健等多個領域十分難得的優質原料。關口鎮依托漢江庫區水岸水汽濕潤和良好的山地資源優勢,多年來主攻拐棗建園,大力培育拐棗特色新型主導產業,推動品質提升、品牌創建。作為旬陽市拐棗種植第一鎮,關口鎮以“產業大戶+村集體+農戶自營”的經營模式發展為主,院落門外、鄉村路旁、荒山上,隨處可見村民種植的拐棗樹,全鎮上下呈現出群眾自發種植、大戶競相承包、生態經濟共贏的強勢發展勁頭。
截至目前,關口鎮拐棗累計保存面積2.6萬余畝,其中已掛果2萬余畝,盛果期1.3萬余畝,已建成千畝示范園區7個。僅拐棗種植這一項,農民戶均年增收達3000元以上,是村民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之一。
“拐棗不僅是我們經常吃的水果,用它制作的拐棗酒還是我們本地的“土茅臺”,深受大家歡迎。在鎮黨委、政府的政策幫扶下,我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拐棗,掛果現已達80%,產量達到10萬斤,銷售價格在1.5元左右。”據了解,段正斌自2015年開始種植拐棗,在看到經濟成效后,他發動附近57戶農戶栽植連片拐棗,成立了斌利農業合作社,發展聯營經濟,花了近7年時間才把拐棗基地做成今天這個樣子,如今僅拐棗這一項合作社成員年收入戶均增收就超過了一萬元,小拐棗搖身一變成了農民的“幸福果”“搖錢樹”。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他,每年不僅有千把塊錢的流轉費,我們兩口子又在這里干活,不出家門也能增收。”“現在發展拐棗不用買樹苗苗,也不用擔心栽不好、賣不出去,政策是越來越好了,腰包也越來越鼓了。除了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等產業園的人行步道修起了,我們這里也會迎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哩!”段家臺的果農一邊鋤草,一邊笑嘻嘻地說道,語氣里都是增收的喜悅和對產業發展的自信。
如今,小拐棗已然成為關口鎮富民強村的支柱型主導產業,在持續盤活用好村集體各種資源的基礎上,該鎮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和農民增收渠道,使拐棗這一長效產業做大做強做長久。為持續做好這張特色產業“名片”,關口鎮將統籌各類資源,全力推進“拐棗小鎮”建設,建起拐棗加工工廠,打造一條完整的拐棗深加工產業鏈,培育規范化園區、開展專業化種植,利用鎮內3家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大力開拓市場,推動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