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旬陽市積極探索新鄉賢工作新模式,堅持“統戰搭臺、鄉賢發力、群眾受益”的工作思路,助力實現智力回鄉、資金回流、文化回哺、人才回歸,培養能、智、德、風、才“五型”新鄉賢,走出一條鄉賢能人助力鄉村振興的“旬陽路徑”。
匯鄉賢之能,助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旬陽市聚鄉賢之力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新理念、新活力、新思路,帶動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產業振興開拓“新”路。“落葉要歸根,我始終沒有忘記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和家鄉父老。”199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鄉賢周智國舍棄了天津的“朋友圈”和可觀的收入,帶著資金、技術回到家鄉神河鎮,發展食用菌產業,并成立了旬陽市國樺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鄉賢企業”。
依托當地豐富的林木資源和群眾有發展食用菌基礎的優勢,該企業探索出“送棒收菇”、資產收益、基地輻射等益農帶農模式,優化“產供銷”一體化鏈條,讓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利用基地孵化學技能,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為1176名群眾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22年,對周智國來說收獲頗豐。該企業培育袋料食用菌500萬棒,實現銷售收入3600萬元,利潤260萬元,幫助336戶脫貧戶實現了年戶均增收9613元。著力打造的“旬陽市食用菌小鎮”品牌初現雛形,以金河口社區國樺食用菌產業集散中心為依托,輻射帶動黑溝村、屋場村、夏家院村、白廟村四大產業基地的“致富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集鄉賢之智,助人才振興
11月28日,“尋找最美鄉賢—馮建喜”活動在四季田園農莊如期舉行,這是鄉賢吳建華今年組織的第9場“尋找最美鄉賢”活動。身為鄉賢會副會長的吳建華,肩負著傳誦“古賢”、 引進“今賢”、 培育“新賢”的重任。
“建喜同志心系家鄉、無私奉獻的事跡讓人備受感動,我也要向他學習,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前來參加活動的劉瑜說。
自2020年鄉賢會成立以來,開展“尋找最美鄉賢”活動31場,深入挖掘農村經營管理方面的鄉賢人才135人。建立了新鄉賢“人才庫”和“智慧庫”,結合鄉賢行業身份及能力特點,將鄉賢成員歸入建言獻策“智囊組”、糾紛調解“和事組”、鄉風文明“督導組”和公益慈善“志愿組”,進一步激發鄉賢組織活力。同時,在全市開展“鄉賢精神助力鄉村振興”宣講活動37場,受眾1.2萬人。
“立足旬陽的地域特色與長遠發展目標,圍繞抓人才促振興、抓經濟興產業,發現和培養一批懂三農、懂市場、懂管理的鄉賢人才,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談起鄉賢會的未來發展,吳建華信心滿滿。
納鄉賢之德,助文化振興
“感情還不夠飽滿生動!你們飾演的是血染沙場的紅軍戰士啊!眼神要更堅定,動作要更有力!”12月1日,旬陽市太極城民間藝術有限公司舞蹈室中,大型舞臺劇《紅軍老祖的故事》正熱火朝天地排練著,鄉賢劉景才邊比畫邊對著年輕演員耐心地講戲。
退休不褪色。古稀之年的劉景才是原旬陽縣文化旅游局局長、縣文聯主席,2015年退休后,憑著對文化事業多年來的熱愛,成立了旬陽市太極城民間藝術有限公司,打造了一支活躍在秦巴山區的民間“文藝輕騎兵”。
8年來,劉景才團隊先后創編了《紅色旬陽》《致敬青年》等舞臺文藝作品70余件,開展演出1050場,受眾60余萬人。以“新民風建設”為主題的普法宣傳大戲《村官巧斷家務事》更是實現了把“戲”從市區演到鄉下,從旬陽演到兄弟縣區,從陜南演到關中,再從陜西演到全國十余個省市,成為了旬陽的“金字招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旬陽市通過發揮鄉賢作用,弘揚傳統文化,使鄉賢文化與鄉村社會有機融合,進一步助推新民風建設,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揚鄉賢之風,助生態振興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漢江兩岸,活躍著一支身穿綠色馬甲的志愿者隊伍——旬陽市守護漢江志愿者聯合會,它的創始人是現年72歲的鄉賢王孝文。
河水不如從前清澈,魚蝦日漸減少,如果沒有干凈的水源,沿途的人們該如何生存下去?王孝文內心的這份憂思,久未平息。2018年以來,他帶領志愿者隊伍先后在家鄉平定河和漢江流域漢中、鎮坪、丹江口、襄陽市等地開展了各類保護漢江水資源活動100余場。如今,全長23公里的平定河煥然一新,河道暢通,水清天藍,清澈的河水歡騰地奔流,匯入漢江。
“以身作則可不是一句空話,要求別人做到首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別人不做首先要自己不做。”這是王孝文常對志愿者說的話,他早已將漢江每一條大大小小的支流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生命之中,在助力生態振興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我們將本地基礎條件好、開明、開放的種植養殖大戶納入鄉賢隊伍,引導村民踐行綠色低碳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呂河鎮黨委副書記、統戰委員黃振明說。
展鄉賢之才,助組織振興
“那個時候是真窮啊!我們用八磅錘、鋼釬子開山劈石,想辦法讓村里人走出大山,為群眾打通一條致富路!”9月6日,旬陽市棕溪鎮王院鄉村振興學堂內,60歲的“老陳先生”正向統一戰線各領域代表人士授課,生動地講解著王院村3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這位“老陳先生”正是王院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分新。2021年4月,“尋找最美鄉賢”活動尋“跡”來到王院村,拉開了旬陽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序幕。
“老張,你的這個提議非常好!標準化垃圾池建設的確應該提上日程!”在村組院壩會、群眾會總能看到陳分新的身影,他利用會議宣傳政策、商議村組事務、排查矛盾糾紛、討論發展規劃,讓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實現了數十年群眾“零上訪”。同時,依托王院鄉村振興學堂,培養了一批鄉村振興工作的“行家里手”,截至目前,學堂共開辦68期,受眾3000余人。
如今,在陳分新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旬陽鄉賢參與到監督落實村規民約、排解鄰里糾紛、引領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上來,讓新鄉賢有舞臺、唱好戲。
“下一步,市委統戰部將繼續以鄉賢工作為有效支撐,深入挖掘鄉賢資源,做優做強‘鄉賢統戰’文章,加強基層統戰探索,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貢獻統戰新力量。”旬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許明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