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亞萍
連日來,在旬陽市麻坪鎮各村田間,微耕機來回穿梭在昔日的“沉睡土地”,村民們正忙著除草、翻土、播種,雜草叢生的撂荒土地重新“營業”,辛勤忙碌的背影和蔚藍的天空宛如畫境,一幅辛勤實干的鄉村圖景躍然眼前。
“經過前期摸底,這20多戶村民要么在外地工作、要么年事已高無力耕種,村民們都希望能夠土地復耕。這次我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將這40畝撂荒地流轉復耕,種植大豆。”麻坪鎮麻坪社區支部書記謝忠鵬說。
麻坪鎮由于耕地“小而散”,農業效益“少而低”,大多數村民在外務工,因此部分耕地也隨之成為撂荒地。民以食為天,農以地為本。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呢?
為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數,做好復耕復種工作。該鎮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摸排查清撂荒地戶主、地塊面積、撂荒程度、空間位置、撂荒原因等基本情況。
底數清了,有地無人種的問題如何解決?該鎮經多次召開會議討論研究后,決定對整戶外出、無勞力、土地耕種條件差以及因土地效益低不愿耕種的,在征求農戶意見后,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進行復耕復種、統籌盤活。
與此同時,該鎮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黨員干部入戶,鼓勵那些身體健康的村民認領閑置的田地。為他們提供作物種子、幫耕幫種幫收等服務,大大調動了村民參與撂荒地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
“為切實抓好‘三夏’工作,扎實開展撂荒地復耕復墾,保證糧食生產,我們動員全鎮力量,全鎮‘一盤棋’,統一調度,充分利用耕種季節,加快推動還未栽種的已復墾撂荒地全部種足種滿,在撂荒地中找糧食增量,讓撂荒地再生‘金’,為鄉村振興添活力。”該鎮鎮長張永吉說。據了解,截至目前,麻坪鎮共復耕撂荒地500畝,落實純種大豆面積25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