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紅軍墓是好事,我自愿捐款200元。”
“我們擁護紅軍,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捐500元。”
“我經濟條件有限,我捐100元。”
“我在外地上班,不能現場捐款,我捐500元,微信轉賬......”
小河鎮鐵廠村信息交流群里發出的一份《關于捐款修建紅軍墓的倡議書》引起了群眾熱議,村民們紛紛響應。
鐵廠村信息交流群截圖
募捐現場,鐵廠村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回憶紅軍在旬陽小河、康坪、公館一帶“打土豪、分田地”,與敵戰斗的崢嶸歲月,暢想紅軍墓遷址修建后,打造紅色旅游景點,發展地方經濟的美好愿景。
鐵廠村一組募捐現場
“紅軍精神代代相傳,永垂不朽,修建紅軍墓我大力支持,我不捐錢,等遷墓的時候我把家里的一副油漆棺木捐出來.......”鐵廠村一組村民馮遠芳說。
“我是過過苦日子的,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共產黨帶領的紅軍、解放軍用鮮血換來的。這座紅軍墓剛好在我們門口,以前每年也自發的去掛清掃墓、緬懷悼念。現在政府有好政策來修墓立碑,作為黨員更有責任盡綿薄之力,等墓修好了,還要帶頭保護,傳承紅色精神......”67歲的老黨員程良琦動情的說。
58歲的許兵是鐵廠村一組村民,是村上的脫貧戶,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常年服藥不能從事體力勞動。聽到村上捐資修建紅軍墓的消息,也趕到現場捐了200元。他7歲的小孫子許為海捐出了積攢的100元壓歲錢,并在登記本上鄭重的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100元、500元、1000元.....募捐登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數字。
鐵廠村一組捐款名單
信仰的力量在凝聚,紅色的情愫在涌動。
旬陽位于鄂陜交界的秦巴山區,是國家革命老區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旬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斗爭,播散革命火種,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1935年春至1936年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和七十四師經常在旬陽的潘家河、雙河口、桐木溝、仁河口、小河、公館、康坪等地活動。鄂陜第五路游擊師師長孫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率部在鎮安、旬陽等地打土豪、分田地,創建西岔、公館等蘇維埃鄉政府,發動組織群眾,堅持游擊革命戰爭。據了解,小河鎮鐵廠村一組的這座紅軍墓掩埋的是一位在游擊戰爭中犧牲的蔡姓紅軍戰士,當地老百姓把這里稱“老蔡墳”。
鐵廠村一組紅軍墓現址
“鐵廠村一組的這座紅軍墓的遷建主要是市老促會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牽頭,整體規劃。建設資金由政府出資一部分、村民自籌一部分。擬遷建紅軍墓一座、修建紀念廣場一個、架橋兩座,改建紀念堂一個。目前已完成前期征地1.5畝,一座橋的橋墩已完工,進入橋面鋪設階段。我們力爭把這里打造成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小河鎮鐵廠村支部副書記劉吉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