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巴遠君 王艷嬌
河道兩旁,綠油油的嫩葉在春風中搖擺,干凈開闊的河面水波粼粼。旬陽市雙河鎮女子護河隊隊長朱先萍站在河堤上露出了笑意。從“一花獨放”到“滿園春色”,從媒體的關注到獲得水利部“巾幗河湖衛士”榮譽稱號,思及從前種種,朱先萍眼角泛起淚花。
六年前,同一條河,同一個位置,朱先萍看著河道兩岸隨處可見的垃圾,零星幾條死魚漂浮在水面上,幼時記憶中清澈的河水變成一條惡臭難聞、濃綠近黑的“臭水溝”。那天,她心底涌起一股沖動,和幾個相熟的姐妹商量,走進河道撿拾垃圾。第一次清理時,一段短短的河道撿了幾麻袋的垃圾,一群干慣農活的姐妹聞著氣味也幾次忍不住作嘔,身體上的疲憊尚可以忍受,心中的辛酸卻無法言說。
“我知道會有人說閑話,但卻沒想到跟刀子一樣。有說這河又不是自家的,白費功夫撿這垃圾有什么用,也有說這河這么長,我們再怎么撿也撿不干凈,吃飽了撐的。”朱先萍眼圈發紅,“走下河道的那天,我想過這些,我就是要做!任他們說去!”
六年來,她們用腳步丈量河道,走的路早已破了萬里,撿回的垃圾達百噸。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輪番報道達數百次,新華社實地采訪并進行了深度報道,秦嶺深處的這支女子護河隊成了一張響亮的名片。
“這張照片是我們最初幾個姐妹最后一張合影。”因為年紀漸長,在家中兒女再三要求下,一些姐妹還是不得不離隊。姐妹離隊那天,朱先萍百感交集。從前,她害怕她離開了,女子護河隊也就散掉了。但如今,全鎮村村都有護河隊,高坪社區女子護河隊從最初只有幾人的小隊壯大到了70人。隊伍里有放假在家的學生娃,也有自愿幫忙的老人,還有農閑時間自覺參與的青壯年,為了母親河,大家都在各盡其力。
“現在我敢說,護河隊會一直在,我們的家鄉河、母親河也會一直干凈。”朱先萍目光堅定,擲地有聲。
歷屆雙河鎮黨委、政府從為母親河奔走付出的朱先萍身上看到了全鎮生態保護的未來,雙河鎮在旬陽市率先成立義務護河隊,為基層踐行河長制開了個好頭。
在前期走訪調研,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礎上,雙河鎮在全鎮19個村、社區陸續組建起了義務護河隊。從黨員、人大代表帶頭轉化為群眾自發參與,隊伍逐步發展壯大。由一變十,從十變百,發展至今共有隊員2000余人,每月五號、十五號定期開展活動,在村組道路、河道河畔開展撿拾垃圾、清除雜草、清掃路面等行動。6年來協助清理雜物垃圾、河道岸坡掩埋垃圾等300余噸,村莊院落、河道兩岸水環境大為改觀,為全鎮節省日常垃圾清運經費近百萬元。
今年“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水洞溝迎來了旅游高峰。水洞溝的青石板步道外,整整齊齊停放了數十輛汽車,游客正三兩成群地朝景區走去。受疫情影響,就近旅游成了假期外出游玩的首選。這處還沒來得及對外宣傳的旅游地,也有了慕名而來的游客。
水洞溝里的農家飯店在“五一”期間創下了營收紀錄,景區入口處還有村民擺起了燒烤攤。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五一”期間,水洞溝迎來了近一萬名游客,游覽者們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在護山護水、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雙河鎮大力振興綠色產業,發展富民工程,稻魚綜合種養項目創建為國家級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區、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穩定發展優質水稻5000畝、烤煙3000畝、稻田綜合種養1300畝、軟籽石榴1500畝、黃花菜1000畝、中藥材1000畝、拐棗1萬畝。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1760元上漲至現在的15390元,增長30.9%。